零春凤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广西南宁市560001
摘要:目的 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经鼻-液囊空肠营养管置入开展肠内营养与标准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研究病例按不同营养方法分为两组,肠内组20例,肠内营养;肠外组16例,标准肠外营养;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结果 肠内组术后7天营养状况得以改善,且优于肠外组(P<0.05);肠内组并发症15.0%低于肠外组56.25%(P<0.05)。结论 早期鼻-液囊空肠营养管,采用肠内营养,可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
关键词:鼻-液囊空肠营养管;食管癌;肠内营养;标准肠外营养
食管癌患者术前常出现消瘦、乏力、脱水、吞咽障碍等表现,伴有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等疾病,其中营养不良发生比例高达80%[1]。加上手术创伤、应激反应等情况,会增加体内蛋白质消耗量,更进一步加剧营养不良症状。因此给予患者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机体营养水平及免疫力。既往患者术后常采用肠外营养,可仍有感染、代谢性病症的发生[2]。因此肠内营养逐渐用于肿瘤手术患者,但其真正效果及安全性仍有争议,临床应用还不够广泛。现本研究比较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具体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无伦理纠纷,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排除术前合并代谢性疾病、放化疗、其他恶性肿瘤史以及急慢性感染患者;患者对研究目的、方法等知情,签署同意书。36例食管癌病例于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到院接受手术。按不同营养方法分为两组,肠内组20例,男、女各12、8例;年龄40~72(58.64±5.30)岁;开放性根治术10例,胸腔镜根治术10例;体质量指数(BMI)16~26(21.96±2.48)kg/m2;肠外组16例,男、女各10、6例;年龄40~73(59.21±5.45)岁;开放性根治术9例,胸腔镜根治术7例;BMI 16~26(22.05±2.51)kg/m2;两组基线资料有均衡性(P>0.05),可对比。
1.2 方法
肠外组:术后3天,静脉滴注营养液,完成标准肠外营养。具体营养液:结构脂肪乳注射液500mL、复方氨基酸800mL,多种微量元素、丙氨酸谷氨酰胺、葡萄糖、胰岛素等,复合制作成营养液。肠内组:肠内营养,经鼻-液囊空肠营养管留置,经一侧鼻腔将营养管缓慢插入胃腔,深度55~55cm,至胃腔后,胃管用胶布固定在鼻尖,连接负压吸引器,营养管随胃管进入胃腔,从液囊腔注入显影剂,要求患者做吞咽动作,再插入25~35cm,营养管以胶布固定。借助胃肠蠕动,使导管进入小肠、空肠,在X线透视下见营养管进入空肠后,抽出囊内液体。营养液:蛋白质、纤维、碳水化合物、脂肪、多微量元素、微生物、烟酰胺、叶酸、胆碱等营养物质。营养管内鼻饲,缓慢注入,术后第一天开始,主要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为主,每天1次,患者无不适症状,1-2天后给予营养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交替缓慢鼻饲,之后逐渐增加营养液至400-600ml每天。
1.3 观察指标
(1)客观营养:术前、术后7天测定营养学指标,包括总白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2)并发症:统计术后腹痛、腹胀、腹泻、吻合口瘘、感染等病例。
1.4 统计学方法
2.2 并发症
肠内组1例腹泻,1例腹痛,肺部感染各1例,比例15.0%;肠外组2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3例,应激性胃溃疡2例,占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88,P=0.049)。
3 讨论
食管癌患者术前以进食差、管腔狭窄异常及手术操作、围术期各种治疗等,均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且手术应激、创伤性操作、大量消耗及分解代谢等情况,均在大幅度上抑制机体免疫功能,造成体内内分泌功能紊乱,再次加重营养不良。因此,术后给予其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修复机体的免疫缺陷、切口愈合起到积极促进意义。当前营养支持分为肠外与肠内两种营养方式,前者已得到相关认可,应用时间长,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必需营养,但手术患者营养支持是个长期过程,肠外营养未对肠黏膜产生作用,未恢复肠道功能,肠道菌群依旧紊乱等,会影响术后恢复,增加感染、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3]。后者应用时间短,但肯定了该方法可以增加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加快肠胃蠕动速度,释放胃肠道激素等,能够减少代谢性应激反应,宜在临床长期应用。采用鼻-液囊空肠营养管,直接输入营养液至肠道,小肠黏膜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能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量,而且人体可充分吸收蛋白质、脂肪、微生物等各种营养物质,维持术后氮平衡、营养代谢,保护组织器官功能及消化代谢能力,利于患者术后更好恢复[4]。
本组研究,肠内组术后7天总白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量得以增加,且高于肠外组(P<0.05);肠内组并发症15.0%低于肠外组56.25%(P<0.05)。其结果与朱媛等[5]研究相一致,肠内营养后吻合口瘘1.19%低于肠外营养的9.52%,营养状况优于肠外营养(P<0.05)。结果表明肠内营养能够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术后第1天即开始采用肠内营养,能在早期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增加肠道屏障功能;同时符合人体营养吸收的生理功能,减少营养能量的消耗,抑制细胞因子、应激反应,阻断细菌易位,增加内毒素的清除量,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加强营养吸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早期置入鼻-液囊空肠营养管,及早应用肠内营养,可以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感染、应激性疾病发生的机会,还能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有利于加速吻合口愈合,促进内脏蛋白合成,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薛志芳,王丽,奚月, 等.术前营养评估及干预对食管癌患者临床疗效影响的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18,47(6):853-856.
[2]刘娟.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炎症反应进程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8, 24(7):69-72.
[3]许彬东, 黄国忠, 陈豪,等. 术前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围手术期营养状态、免疫功能与应激反应的影响[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8,24(4):204-208.
[4]马经伟, 王涛, 吴波,等.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与标准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对比[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2(2):163-167.
[5]朱媛, 蒋紫玥, 彭纪芳. 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免疫能力及营养状态的影响[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 24(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