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进师1李安妮2
1、泉州市安溪县铭选医院急诊科 福建 泉州 362400
2、泉州市安溪县中医院 福建 泉州 362400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做出研究。方法:将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一年内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1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比组。研究组患者106例,对比组患者106例。对比组患者在一年之内只接受过一般治疗,研究组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还接受了心电图监测。收治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辅以心电图介入监测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心电图监测中ST段变化情况,组间比较具有一定的意义。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急诊治疗中介入心电图监测能够大幅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为今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临床依据。患者对于介入心电图监测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多加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电图监测;心肌梗死;满意度;心电图ST段变化
当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时,心脏肌肉就会因为缺少血液供应而出现坏死的情况,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提升,引发医学界更多关注[1]。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较为日常因素包括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情绪大波动等等。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会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部不适等症状,该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及时就诊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2]。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急诊的介入治疗,在进入急诊后,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急诊介入治疗时有效进行监测就十分重要且必要。针对这一情况,我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辅以心电图监测,有效提升了治疗有效率,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一年内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1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研究组患者106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5±4.5)岁,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还接受了心电图监测。对比组患者106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8.5±5.5)岁,在一年之内只接受过一般治疗。研究组与对比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已告知家属,均征得家属同意,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纳入标准:①愿意配合治疗者;②均已通过临床影像学方法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心源性休克患者;②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重度不全患者;③近半年内有手术史患者[3]。
1.2方法
在手术治疗前两组患者都展开一般治疗,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帮助患者调节紧张、不安、恐惧的心理。适当展开心理宣教,将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让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给两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另外,研究组患者还要予以心电图监测,由护理人员记录相关数据。在手术过程中要对患者使用肝素进行治疗,同时对患者还要进行穿刺右桡动脉和左右冠状动脉的造影。用常规手术治疗的方式植入相关支架。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情况,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工作。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入病房并且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继续做好心电图监测工作。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的观察指标包括:①研究组、对比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②研究组、对比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③患者的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患者满意度来源于自制的调查问卷,共15个条目,包括护理技巧、恢复情况、服务态度以及心理指导等内容[4]。标准分为不满、满意与非常满意。计算方法为: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其中≥90分为十分满意,89分—70分为满意,<69分为不满意。心电图ST段的回落情况分为完全回落(>50%),部分回落(<50%),无回落(0%)。
1.4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供血渠道被阻塞。而缺少供血的心肌还在不停工作中,长此以往,患者的心脏耗氧量增加,而供氧量减少,二者失衡,就会出现心肌坏死的问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会有诸多症状,例如胸闷气促、心悸乏力以及心前区疼痛等等。除此之外,在临床中,患者的血压、心率也会出现变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及时就诊才能降低生命危害。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通阻塞、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与供养[5]。在临床中,对于该病的治疗较为常用的手段为药物溶栓治疗。但像是硝酸酯类的药物并不能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在后续的治疗中还出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急诊介入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方式尤为重要。我院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治疗中辅以心电图监测,能够让医护人员更加全面及时的了解到患者的身体变化。在监测过程中还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信心。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94.56±2.11)分,出现心率失常3例,呕心呕吐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结果均优于对比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心电图ST段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回落患者135例。由此可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急诊治疗中介入心电图监测能够大幅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为今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临床依据。患者对于介入心电图监测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多加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心电图监测护理的临床意义[J].现代妇女:幸福生活,2018,000(007):92-93.
[2]王玉其,甘立军,李清贤.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14(004):290-291.
[3]魏芳晶,张福春,毛节明,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13(002):187-189.
[4]龙胜春, 潘港,冯小坚,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000(6):709-711.
[5]邓勉.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探讨[J].健康之路,2018,000(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