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鹏 赵佳辉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150001
脑梗死后感觉障碍是影响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刃针搜法具有安全微创、起效迅速特点,可调节多种机制治疗脑梗死后感觉障碍。弥散加权成像(DWI)是脑梗死最敏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我们通过观察DWI来研究刃针搜法治疗脑梗死后感觉障碍的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灸科2020年1月至12月脑梗死后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刃针治疗组、针刺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各30例。每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年龄无明显差异。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贾建平, 陈生弟主编教材《神经病学》中脑梗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
1.3治疗方法
1.3.1针刺对照组:病人仰卧位,针刺百会透曲鬓、前神聪透悬厘,平刺1寸;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三阴交,直刺0.5寸,留针40分钟,日1次,14天为1疗程。
1.3.2刃针治疗组:腧穴同上。病人仰卧位,刺入皮下0.5寸,改变针尖方向,分别向穴位的前、后、左、右各方向行搜刺手法。留针40分钟,出针后迅速用干棉球按压,日1次,14天为1疗程。
1.3.3药物治疗组:甲钴胺注射液500μg肌肉注射.日1次,14天为1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DWI扫描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MR/I 1.5T磁共振扫描仪,头线圈。常规扫描条件: T1WI (TR/TE = 500/20 ms ), T2WI (TR/TE =400/90 ms),矩阵 320X224,FOV 24 cmX18 cm。 DWI用SE序列的平面回波成像(EPI),TR/TE =5000/91 ms,矩阵 128X128,FOV 24 cmX24 cm, 层厚6 mm,间距8 mm,分别在层面选择、相位编码 和频率编码方向上加弥散梯度场。除T1WI外,其他序列均应用流量补偿技术来校正首过流动误差,外加梯度场为层面选择方向(Z轴)。常规扫描包括横轴位、矢状位,DWI加扫冠状位。
1.4.2影像学观察指标:入选者治疗前均行MRI 常规扫描及DWI扫描,治疗14 d后复査。选择各次扫描图像用统计软件处理,计算缺血最大层面的缺血面积,多发性脑梗死者计算缺血面积总和,并以治疗前缺血面积为标准,计算每位患者缺血面积治疗前后的变化程度(百分率)。
1.4.3各组治疗前后进行感觉障碍积分评定。
1.4.4各组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评定。
1.5 统计方法
3.讨论:
脑梗死后感觉障碍恢复的决定因素是病变区域的梗死面积的大小[3]。把临床神经功能评价与脑梗死感觉区域脑组织的缺血面积变化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分析脑保护作用[4]。DWI检出的缺血病变与脑梗死后感觉障碍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很高的关联[5]。DWI可用来检测治疗前后脑梗死面积的动态变化从而反映脑梗死后感觉障碍区域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6]。
刃针兼有“针”的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又有“刀”的剖离疏通筋脉、促进局部微循环,减轻患肢感觉障碍的作用。搜法与刃针结合能加大刺激量,发挥出更好的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本研究发现治疗14 d后刃针治疗组的脑组织平均缺血面积明显缩小,且显著优于两对照组。刃针治疗组治疗14 d后脑梗死患者的感觉障碍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也显著优于两对照组,说明刃针治疗能有效控制脑梗死后感觉区域脑缺血面积从而发挥对脑梗死后感觉障碍的脑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建平, 陈生弟. 神经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08-21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 北京中医医院大学学报,1996,19(1): 55-56
[3]戚喜勋,关而明,商秀丽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疔后的缺血面积.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 5302-5303.
[4]胡国强,田菲,李平等.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脑自由基病理学超微结构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6,8(1):5-7.
[5]陈坚,陈汉平,程介士 .缺血性脑损伤与针药超早期治疗〔J〕?中国针灸,2001,21(1):37-39.
[6]刘涛,刘智明,马洁韬等.早期脑梗死影像学诊断与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082-3083.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ZHY1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