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及其临床护理效果分析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2期   作者:李云
[导读] 目的:在消化内科中,针对内镜微创治疗患者
        李云
        新乐市中医医院  河北省新乐市  050700

        摘要:目的:在消化内科中,针对内镜微创治疗患者,观察其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临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时间定义在2019年8月到2020年9月,在消化内科中,以内镜微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数共78例。双盲法分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观察组行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观察内容为护理质量、不良事件。结果:(1)护理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质量更高,P<0.05。(2)不良事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更少,P<0.05。结论:基于消化内科,在内镜微创治疗患者中,借助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护理效果十分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消化内科;内镜微创;围手术期

        引言:以内镜技术发展作为前提,其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化。针对消化内科而言,内镜微创治疗常用度较高,治疗效果优势明显。经内镜,可在治疗中起到辅助作用,有利于患者创伤的减少。但是整体而言,内镜微创治疗在操作方面具有侵入性,在应用过程中,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较为不利[1]。因此,强调应切实落实在围手术期的规范化管理,确保该治疗手段价值能够得到有效发挥。本文建立在2019年8月到2020年9月时间范围内,在消化内科中,以内镜微创治疗患者作为研究方向,观察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9年8月到2020年9月时间作为资料收集时间,在消化内科中,共收集内镜微创患者78例。应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9人。
        对照组:男/女=27/12人,年龄24~72岁,均值(43.68±3.52)岁。手术类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固有肌层剥离术、超声内镜下介入治疗以及其他术式等,病例分别为18、10、5、3、3例。
        观察组:男/女=26/13人,年龄23~71岁,均值(42.52±3.51)岁。手术类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固有肌层剥离术、超声内镜下介入治疗以及其他术式等,病例分别为19、9、7、2、2例。
        对比患者资料,P>0.05可比。
        纳入标准:(1)与消化内科收治标准相符合;(2)与内镜微创治疗手术指征相符合;(3)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4)获取伦理委员会支持。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类疾病;(2)慢性全身性疾病;(3)认知、精神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完成对患者基本资料的收集,为综合性评估奠定基础。围绕患者病情监测展开整个护理操作,做好相应的宣教、饮食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观察组: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1)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完成对患者护理时间的合理划分,针对不同治疗时段,评估患者护理需求,并制定相应的阶段性护理计划。促进规范化护理措施与健康教育指导的配合,确保护理管理的无缝进行,提升围手术期护理效果。(2)医护一体化患者安全管理模式应用。由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医疗小组,通过小组形式,提升医护人员配合,确保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建立在治疗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以天为单位,完成对围手术期护理的总结,寻找薄弱之处,优化护理措施。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明确交接内容,促进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落实术前检查,合理提供心理辅导。在治疗完成后,完成查房工作,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了解,制定后续护理方案。(3)延续性护理管理应用。该项管理主要应用时间为患者出院前,对患者信息进行登记,落实规范化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服务态度,在合理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情况,解答患者家庭护理问题,并提醒患者复查时间,以便按时复查,提升康复护理质量。(4)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应用。该措施应用的目的是提升护理质量。结合内镜微创治疗,配套相应的护理质量控制表,评估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进一步了解患者不良事件情况。并通过有效总结,完成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将相关针对性预防措施应用到护理工作中来,有利于优化患者护理感受。建立在与患者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对患者的意见进行吸取,结合实际治疗需求,能够完成对护理措施的调整。同时,在科室内,可建立相应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落实相应检查工作,实现对护理问题的及时发现,提出具体解决措施。针对一些进线相对不足的护理人员,可由经验丰富护理人员进行指导,确保其护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操作水平的提升,全面推动护理质量提升。
1.3观察范围
        观察指标:(1)护理质量。由医院自制量表完成,主要由三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满分100分。如果量表分数较高,说明护理质量良好。(2)不良事件。由护士长完成统计,并进行整合。
1.4统计学方法
 
3.结论
        实施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需要以患者准确评估作为前提,通过详细了解患者,可实现对传统仅仅围绕医嘱展开护理操作的改进,化被动为主动,实现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基于护理管理,通过主动发现问题,护理预见性有效提升。借助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可使护理人员明确护理流程,以患者要求出发,提升护理服务的有序性,落实规范化管理,以免护理不当。同时,利用团队形式,成员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能够促进护理工作的无缝连接,有利于其作用的发挥。针对不同班次护理人员,可完成职责划分,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优化护理质量,体现了护理的时效性。除此之外,应用该护理管理方法,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借助医护一体化模式,强化对患者资料的掌握,使护理思路更加清晰,能够使患者得以规避不良事件的出现,降低护理风险,其应用效果与患者需求相一致,患者对护理更加认可[2]。
        结合本文研究,针对护理质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事件中,观察组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规范化护理管理的应用,在内镜微创治疗患者中,可起到改善护理效果的作用,安全性高,优势显著,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娟,张红.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及其临床护理效果分析与探究[J].智慧健康,2020,6(27):21-23.
[2]陈淑华.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09):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