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斑秃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2期   作者:陈琼芳1 冯晓纯2
[导读] 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一种常见的脱发性疾病
        陈琼芳1 冯晓纯2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000;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00
        摘要: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一种常见的脱发性疾病,小儿斑秃为斑秃的特发年龄层,多以学龄前期儿童为常见。斑秃常影响患儿外貌,故常对患儿的心理和日常学习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关于斑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为是毛囊免疫豁免机制破坏,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精神因素也可诱发斑秃。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位点与斑秃有关,其中研究最多的是HLA,尤以HLA-II基因位点和斑秃相关性大。传统中医学则认为本病与血虚、血瘀有关,其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关于其治疗,西医主要以抑制自身免疫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局部治疗,主要运用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中医则以滋补脾肾,疏肝益气为总则,以达补血,驱风、疏瘀之疗效。不论何种治疗方法,我们都应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保持心态平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文章就斑秃的中西医病因、疾病发病特点及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斑秃;病因;发病特点;治疗方法
        
        1 病因
        1.1 西医病因
        斑秃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它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2],其中微量元素缺乏主要是指钙、铁、锌的缺乏[3],精神因素为患儿有紧张或焦虑情绪,发病前常有突然受惊病史,遗传因素是指本病家族史倾向,刘颖等[4]对2008 ~ 2010年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治的70例患儿中有不良饮食习惯者达54例,考虑斑秃与其不良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作者简介:陈琼芳,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邮编:130117,电话:13759510547,Email:1872280955@qq.com。
冯晓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工农大路1478号,邮编:130021,电话:(0431)86177726,Email:778005510@qq.com。
        1.2  中医病因
        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的病因均有相应的描述,隋《诸病源候论》中指出:“人有风邪在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称之鬼舐头。”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说:“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为脱落”又说:“无病脱发,亦是血瘀。”从古代医家的医籍中我们可以窥探出,病因多从脾肾不足,气血亏虚入手[5] ,常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中医《皇帝内经》云“发为血之余”,血虚不能濡养、血虚则生风而导致头发易脱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功能正常与否皆需要在脾胃功能健运的基础上;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肾其华在发,精充足而血有余则发润泽;肝主藏血,调畅气机,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 致气滞血瘀, 血不能濡养头发而致局部脱发[6] ,风为百病之长且血虚易生风而犯肌肤毛窍致发脱落。
        2 治疗方法
        2.1 西医治疗
        西医考虑其病因主要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其治疗主要以抑制自身免疫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局部治疗。
        2.1.1 全身用药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故在普秃中运用广泛,但因其副作用大且多(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发育延迟、骨密度下降、代谢性改变、激素相关性眼病、易感染等, 以皮质醇增多症的发生率最高[7]),因此在临床上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普秃时应注意其用量及药用时间,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此外还可选用胱氨酸、维生素E、谷维素、锌制药、白芍总苷,有明显精神因素的患儿可给镇静药,如溴剂口服液、地西泮,积极心理治疗。对迅速而广泛的脱发可口服泼尼松,其他药物如胸腺素、甲状腺素等可酌情使用[8]。
        2.1.2 局部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丙酸倍氯米松软膏),还可短期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外用2%~5%米诺地尔酊、蒽林软膏、0.002%盐酸氯芥液,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等。
        2.2 中医治疗
        2.2.1 内治疗法
        何慧英[9]研究发现其自拟养血健脾饮(太子参10g、黄芪6g、白术6g、山药6 g、茯苓 10g、当归10g、丹参9g、龙眼肉10g、酸枣仁6g、鸡内金6 g、木香3g、甘草3g)治疗小儿斑秃有效率达90%,疗效显著。禤国维[10]认为本病肝肾不足为本、风盛血瘀为标与情志因素有很大关系,常采用六味地黄汤、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运用,加以梅花针叩剌、TDP神灯照射脱发区,取得较好疗效。书中[11]主张将其分为四个证型进行辩证论治:血热风燥证,治以凉血熄风,养阴护发,方用四物汤和六味地黄汤加减;气血两虚证,治以益气补血、养血生发,方用八珍汤;气滞血瘀证,治以通窍活血、祛瘀生发,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肝肾不足证,治以滋补肝肾、养阴生发,方用七宝美髯丹。

仲学龙[12]自拟乌美抗脱丸(构祀子20g,党参、当归、山药、柏子仁各15g,补骨脂、川芍、合欢皮各10g)治疗,有效率达98.62%,证明乌美抗脱丸治疗有效。
        2.2.2 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辅助内服药物治疗可达到增强疗效的效果,或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扮演主要治疗作用。中医古籍《疡医大全.头发门》云“生姜切片,擦落发光皮上,数日即长”,又说“川椒四两,用白酒酿浸七日,早晚润秃处,其处自生”,给现代外用药物提供了很多思路,书中[11]述中药外涂:10% 辣椒酊或5~10%斑蝥酊外搽患处,每天数次;梅花针叩刺:可在脱发区和沿头皮足太阳膀胱经经循行部位用梅花针移动叩击,每天1次;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头维、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连线中点),适当配伍上星、太阳、风池,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每次取3-5穴,每日或隔日一次。
        3 预防与调护
        强调加强营养,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注意头发卫生,加强头发护理;保持患儿心情舒畅、睡眠充足,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4 小结
        近年来小儿斑秃发病几率不断上升,病情及临床表现也越发多样化,因其病因不明这一点,使其治疗缺乏规范化与合理化,故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西医治疗以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辅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常常需联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米诺地尔酊联合液氮冷冻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13]。中医疗法在临床上得治疗作用也不容小觑,内服药以益气、养血、活血、散风、滋补肝肾为主,辅以外用药物涂搽并配以针刺疗法、梅花针扣刺,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此病并发心理性疾病的几率高达78%[14] ,因此我们还要注意调护心理,保持心理健康,中西医在治疗治疗小儿斑秃上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正确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来治疗小儿斑秃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及亮点。
        
        参考文献
        [1]Alexis AF,Dudda-Subramanya R,Sinha AA.Alopecia areata:autoimmune basis of ha          ir loss[J].Eur J Dermatol,2004,14(6):364-370.
        [2]史华洁,何慧英,陶茂灿,等.何慧英治疗小儿斑秃经验探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          8,28(01):1-3.
        [3]胡桂芝.小儿斑秃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08):52.
        [4]刘颖,翟春雷,张弘.70例儿童斑秃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3):        2075-2076.
        [5]严莹.中医治疗儿童斑秃概况[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8):717-719.
        [6]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298.
        [7]张艳,孙静,刘翱搏,等.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青春期患儿激素用药现状研究[J].护理研究,2        018,32(03):450-454.
        [8]姚春海,佘远遥.小儿皮肤病中西医结合治疗[M].北京:金盾出版社,1979:374.378.
        [9] 何慧英,王丽华.中药养血健脾饮治疗儿童斑秃[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01):65.
[10] 吴盘红,李红毅,禤国维,等.禤国维教授治疗斑秃临床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01):134-136.
        [11] 李曰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2-203
        [12] 仲学龙,毕廷民.乌美抗脱丸治疗儿童斑秃145例[J].新中医,2005(11):73-74.
[13] 任强强.复方甘草酸苷、米诺地尔酊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儿童斑秃33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30(02):219-220.
[14] Ahmad Ghanizadeh MD.Comorbidity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lopecia areata in a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clinical sam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8,4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