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2期   作者:王琳
[导读] 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
        王琳
        三台县中医院,四川绵阳621100
        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四大类,它们的存在极大的威胁到了我国公民的健康。慢性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慢性疾病并不具备传染性,但对人们的伤害、影响是巨大的。为了保证人们的健康,就需要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基于此,中医药人员应当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作用,除了运用中医药方法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外,还应加大对慢性病的宣传普及,使人们拥有健康的体魄。
        一、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控中的有效性
        我国现目前慢性疾病患者在康复期或者缓解期时往往会在家进行治疗,但因为经济、健康以及就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慢性疾病患者生存质量存有极大的差别,给慢性疾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中医药具有灵活、多样以及疗效准确的诊治手段与方案,并在运用中医药过程中,也不过多依赖大型医疗设备,可以简装出行,便于在各个社区中进行诊治,所以中医药专业人员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特点,深入到社区中去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诊治,有效解决慢性疾病防控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另外,因中医药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廉,诊治疗效准确可靠等优势,对于控制医药费用飞速增减,减轻国家及患病群体的负担,促进医疗卫生行业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医疗卫生所采取的工作模式都是坐诊,其实应该改变工作方式,深入社区、家庭,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养生保健、康复指导以及体育锻炼等。另外,在中医药工作者开展工作过程中,可以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中的健康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二、采用中医养生观对慢性病进行防控
        在中医养生观中强调没有病时做好相应的防控,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大致划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面,并提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三个观念,这些观念非常的先进,在现今预防医学中依然被沿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存内,邪不可干”,“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中医中提倡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中一、二级预防观念其实是相通的,在慢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清代医学家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中也说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它充分的说明了膳食平衡对人体的重要性。中医养生观中提倡多健身、运动,饮食均衡、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等,以此来提升人体内在中的抗病能力。
        三、采用中医整体观对慢性病进行防控
        无论哪种慢性疾病都脱离不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吸烟、酗酒等因素,是由人们不良生活方式而引发的。中医药对慢性疾病的认识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进行的,需要全面把控人体生理病理信息,在用药时还需注意人体内阴阳平衡状态,在平日里需要注重保养身体,顾护正气,以此提高自身的抵抗力,避免病情持续恶化。另外,中医整体观还提倡运用综合干预方式,能够有效的达成维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目标。在中医药学中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五脏六腑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相互作用的,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协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对于老年慢性疾病,他们的五脏六腑气血逐渐衰竭,在治疗时应徐徐图之,不可冒进,并在治疗过程中遵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以此推进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
        四、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控中需与时俱进
        为促进中医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应当积极汲取现代医学与新型科技中的优势及成果,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来丰富中医药中传统望闻问切诊断手法,从而让中医药能够与时俱进发展,逐步提升在慢性疾病防控中的能力。另外,中医药工作中应当积极参与多种医学研究活动,从中学习更多医药知识及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将其融合进日常工作中,促使中医药得以创新发展。
        总而言之,运用中医药预防慢性疾病能够极大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所在,深入到各个小区中进行走访,宣传预防慢性疾病的方法及措施,提升人们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及预防能力,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使其科学地进行锻炼,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当然,为了使慢性疾病发生率有效降低,还需要中医药工作者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管理,逐步提升自己防治慢性疾病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