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判断与护理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2期   作者:周波
[导读]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腹部外科疾患中最常见的急症
        周波  
        成都市大邑县董场公立卫生院  四川  成都   611330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腹部外科疾患中最常见的急症。对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来说,阑尾炎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如果延误治疗,即可引起其他并发症。因此,作为父母,就应该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下面介绍。
        
一、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病因
        1)小儿受凉、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肠道内细菌侵入阑尾,引起阑尾发炎。
        2)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使阑尾壁反应性肥厚,血流受阻,也会成为阑尾炎的诱因。
        3)阑尾腔被粪石、异物或寄生虫堵塞,阑尾腔内容物引流不畅,细菌繁殖,这也是引发急性阑尾炎的较常见原因;阑尾腔如长时间被阻塞就会引起阑尾本身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从而引发阑尾坏死穿孔。

二、临床表现与判断
        1)腹痛:由于病史询问和叙述困难,常得不到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病史,腹痛范围较广泛,且有时腹痛不是首发症状。
        2)消化道症状:常明显而突出。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呕吐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长,可因大量呕吐,不能进食而产生脱水和酸中毒。有时可出现腹泻,大便秘结者少见。腹泻为肠道炎症刺激肠蠕动过快所致。
        3)全身症状较严重:发热出现早,可达39~40℃,甚至出现塞战、高热、惊厥、抽搐,这是由于幼儿体温中枢不稳定和炎症反应剧烈的缘故。
        4)压痛和肌紧张:压痛点多在麦氏点上方。婴幼儿盲肠位置高和活动性大,其压痛点偏内上方,小儿腹壁薄,又欠合作,不易判断有无肌紧张。应耐心、轻柔和仔细检查,并上下、左右进行对比检查。
        5)腹胀和肠鸣音减弱:由于早期腹膜渗出,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因而腹胀和肠鸣音减弱表现较为突出。
三、小儿阑尾炎的特点
1)小儿急性阑尾炎病变以渗出为主,在炎症早期即有腹膜渗出,并迅速增加,炎症很快波及阑尾浆膜和壁层腹膜。
2)小儿急性阑尾炎并发穿孔的机会高,原因是小儿年龄小,阑尾腔相对大,大网膜短,阑尾壁薄,易发生穿孔,且局限炎症病变的能力较差,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但婴幼儿阑尾炎病变以腹膜炎较显著,不严重或尚未坏疽、穿孔。
3)小儿盲肠位置较高,活动度大,相对游离,压痛部位变异大。
四、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治疗
        1)对化脓性、坏疽性、蛔虫及异物等引起的梗阻性急性阑尾炎,一经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
        
        2)如患儿经保守治疗后,阑尾炎症被控制在局部,形成包块,经B超检查确定包块内有脓液,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或手术,切开阑尾脓肿,将脓液引流出来。
        3)对尚未完全确诊的患儿进行保守治疗6~12小时后,没有好转或加重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4)对出现腹膜炎及阑尾穿孔症状的患儿,应立即进行手术,切除阑尾并在腹腔内放置引流。手术后应在医生指导下,用中药配合治疗。
        5)患儿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时,应立即手术。特别是有长期反复发作性腹痛的患儿,由于阑尾腔内有慢性炎症,影响患儿正常生活者,应及早手术,切除阑尾。
        6)阑尾脓肿未形成前,不适宜引流,应进行保守治疗。要保证患儿卧床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以防止肿物破裂,炎症扩散;保守治疗期间,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食清淡的食物,以调节肠胃功能。
四、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护理
术前护理
        1)一般护理: 取半卧位、禁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疼痛。如疼痛突然减轻并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提示阑尾已穿孔。
        2)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儿和病属说明病情及手术的必要性,向患儿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主治医生,通过沟通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胃肠道准备: 术前禁食水,以免术中因恶心、呕吐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还可减轻术后腹胀。
        4)病情观察: 如体温过高,脉搏>120次/分钟,腹痛加剧,腹肌紧张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小儿患儿多有高热、脱水应及时给予输液、降温。明确诊断以前禁用止痛剂。
        5)术前准备: 去手术室之前,排空尿液,常规备皮,备皮范围应上至剑突,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
术后护理
        1)严密监护: 术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防止结扎线脱落引起腹腔内出血。如患儿术后出现腹痛、腹胀、伴有面色苍白、脉搏>120/分钟,须立即告知医生,应给予氧气吸入,静脉输液或输血。
        2)体位: 腰麻后去枕平卧6~12小时,硬膜外麻后低枕平卧,如有腹腔引流于手术后6小时后血压平稳可取半坐卧位防止肠粘连。应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
        3)饮食: 术后禁食水至排气后进流质饮食,逐步半流质饮食,过渡至正常饮食,少吃甜食及水果以免引起腹胀。
        4)锻炼: 鼓励患儿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内可床上活动,24小时后可离床活动,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减轻腹胀,预防肠粘连。
        5)换药: 术后切口第3天换药,检查切口有无渗血或感染等,一般术后7天拆线。
并发症护理
        1)切口感染: 术后2~3天,如切口疼痛、体温升高,应及时检查切口情况,如切口疼痛局部有红、肿、热痛,或线孔有脓性分泌物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拆线排脓。
        2)腹腔感染: (1)取半坐卧位,使盆腔内炎性渗出物积聚在盆腔,盆腔腹膜吸收毒素能力弱,可减轻全身中毒反应;同时利于引流和使炎症局限。 (2)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弯曲,折叠不通畅,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状。(3)每日更换引流袋,防止逆行感染。根据病情变化在术后48~72小时酌情拔除引流袋。
        3)肠瘘: (1)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有无异常,判断是否有肠瘘发生,因术后肠管内压力增高有可能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炎症等诱因引起肠瘘。 (2)术后7天内禁止高压洗肠。 (3)术后3天内半流质饮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