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表现与针灸治疗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2期   作者:张瑜
[导读]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症
        张瑜  
        自贡市中医院  四川 自贡    643000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症,这种病症主要是由于面神经管中的面神经发生了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一种面部病症,得了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一般会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患者不能够正常的抬起眉毛或者闭上眼睛或者做出鼓嘴的动作,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种病症,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多发的常见病,男性以及女性的发病率较为相似,一般情况下,患者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是很少见的。

1.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大约有半数以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前都受过冷水或者冷空气的刺激,例如在夏天很炎热的时候,突然用冷水洗脸或者是直接对着空调吹风,这是导致周围性面瘫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过度劳累也会导致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在近年来的研究调查中发现,大约有1/5左右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极度劳累的状态,这也是引发周围性面瘫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人从事的职业为强体力输出工作,身体长期处于一种较为疲累的状态,如果不能够保证良好的休息,或者及时缓解这种疲累状态,就很容易导致周围性面瘫的产生。
        除了身体劳累以外,身体虚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周围性面瘫。一大部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发病前身体都处于一个较为虚弱的状态,患者往往存在一部分的原发性疾病,例如神经系统病变和上呼吸道感染等,患者的身体长时间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再加上其他疾病的干扰,患者就很容易出现周围性面瘫的情况。
        心理因素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周围性面瘫。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大,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们需要面临着较为明显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大约有1/10左右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发病前出现了一系列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事情,例如失业或者婚姻变故等,由此可见心理性的因素,可能也是导致周围性面瘫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发病后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顾名思义就是患者面部肌肉出现了瘫痪失用,患者会出现上半面部或者下半面部的无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板滞口眼歪斜、不能正常的抬眉、闭眼和鼓嘴。常为单侧发病,对侧面肌很少受到影响。患者面部肌肉麻痹的恢复情况以及恢复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病变的严重性,如果患者的神经已经遭到切断,则患者功能想要完全恢复甚至部分恢复的可能性就较小。大部分周围性面瘫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会得到完全性的恢复,在患者获得完全性恢复后,患者的面部表情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也有少部分患者病情严重,病程迁延日久,后期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甚则出现面肌痉挛。
        
3.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在目前临床上,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有针灸和中西药物治疗。而在大量临床研究中发现,针灸治疗是一种最为有效且见效最快的治疗方式,同时也可根据病情配合中药或者西药来进行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部分患者为了加快治疗速度,盲目选择治疗方式,甚至盲目选择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疗,这样产生的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主要是由于人体的面部血管神经较为丰富,对其进行过度的刺激,可能会加剧患者的面神经水肿,或者导致患者出现面神经痉挛的情况。
        在临床治疗上,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所选择的穴位包括四白、阳白、颧髎、合谷、颊车、地仓、翳风、鱼腰、迎香等,面部穴位可以起到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医务人员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将疾病分为三期,疾病处于不同时期所选择的治疗手段及方式略有不同。首先在发病7天以内的患者会被归类为急性发病期,这类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面部穴位主要选择浅刺、轻手法,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患者在发病14天左右为静止期,这类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面部穴位主要选择平补平泻法,同时根据患者证情选择相应穴位加减,如风寒证可加风池穴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泄热。在患者治疗三周以上进入恢复期后,在对患者进行针刺时,可配合艾灸治疗,一般选择患者的双侧足三里穴行补法进行针灸治疗。如若患者出现口角反牵向患侧,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我们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等治疗。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病症与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有关,患者的气血运行失常,影响了患者的正常面部功能。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针灸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产生的效果良好,针灸治疗较药物来说更为安全,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同时针灸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部位,对患者通过针灸刺激的方式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早期可以选择面部和肢体远端的穴位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消除患者面神经的水肿。这种治疗方式能够使患者的神经和肌肉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还需要将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施治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分期以及病情的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针灸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当然也需要患者配合畅情志,面部避免风寒,必要时戴口罩、眼罩。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预后大多数较好,但也和患者病情轻重有关,即和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治疗时间多数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可恢复;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差,治疗疗程方面相对较长。但如果病情长时间没有任何改善的状况,就需要考虑选择其他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这样才能保障患者的康复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