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祥 荆卫兵
丹阳市人民医院 江苏 镇江 212300
摘要:目的 探究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与满意度分析。方法?针对2019年5月-2020年5月院内治疗的四肢骨折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此次研究针对115例病患开展研究,全部病患均为骨科治疗过程之中为病患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开展治疗,评测病患的治疗效果,对病患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和清理状况落实评价,评价病患的生活质量等。结果?此次研究全部病患在治疗前后,对于病患的焦躁和抑郁状况、疼痛情况以及病患的生活质量开展评价,前后具备差异性,同时治疗后明显强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针对四肢骨折病患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能够充分的改善病患相关疼痛状态,加速病患的复原,值得广泛运用。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 四肢骨折 临床价值 满意度
前言:四肢骨折是骨科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骨科伤害,这种病症一般是因为交通事故或者建筑施工事故或者严重的暴力伤害所引起的[1]。四肢骨折的出现因素多种多样,病症也比较复杂,因此,在对病患开展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患骨骼固定较为艰难,所以,应当价钱在治疗过程中的骨折固定质量与效果,如此才可以确保病患能够早日痊愈[2]。在此环境中,此次研究通过锁定加压钢板的治疗方法对于四肢骨折病患开展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针对2019年5月-2020年5月院内治疗的四肢骨折115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全部病患资料进行评估。此次研究115例病患之中男性病患65例,女性50例,病患最大年纪为66岁,最小年纪为22岁,平均年纪(44.8±11.1)岁。全部病患通过临床诊断为四肢骨折病患,病患骨折区域主要为胫腓骨折33例,股骨折45例以及其他部位骨折。全部病患对此次研究均已认可与了解,此次研究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1.2方法
全部病患均通过锁定加压钢板开展治疗,当麻醉完成后,为病患挑选骨折手术正确的体位,对于手术部位进行充分的暴露。为病患采用克氏针对手术区域进行固定,之后针对病患插入所挑选的加压钢板,此外,挑选采用螺钉以及克氏针在接骨板近远端开展固定,为了确保病患骨折近端可以贴附在接骨板中,针对病患采用C型臀X线机对病患的骨折区域进行透析,当骨折区域复位后锁定加压钢板位置,在合理的位置拧入锁定螺钉,此外,依据病患具体状况给病患应用自体骨填塞缺损区域,通过透析了解复位后,给病患锁定加压钢板,为病患开展常规放置引流。
1.3观测指标
评测此次研究全部病患手术的有关状况,并且对于病患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对病患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病患的生活质量则通过自制量表进行评分,分数越低则表示病患疼痛情况越好,生活质量评分越高则证实病患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全部信息通过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检验,此次研究通过统计学软件的版本为IBM SPSS 26.0,全部计量资料通过t值检验,数据之间选择采用P<0.05表示证实差异,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此次研究全部病患的术中出血量为(86.7±12.4)ml, 病患的手术时间为(76.4±11.4)min,病患的住院时间为(8.2±0.5)d,病患的骨折复原时间为(14.7±3.4)d。此次研究全部病患在治疗前后,对于病患的焦躁和抑郁情况、疼痛情况以及病患的生活质量开展评估,前后具备差异性,同时治疗后明显好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为病患落实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措施开展治疗,治疗效果突出,同时病患的恢复时间短暂,可以有效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压缩手术的时间,也减少了病患的住院时长,病患手术完成后具备较为不错的恢复与安全性[3]。此次研究中115例病患通过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式开展治疗,治疗前后的评分具备较大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这一方式对病患各个方面的改善效果[4]。
综上,临床中针对四肢骨折病患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之中,运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能够充分的改善病患有关的疼痛状况,促使病患加速恢复,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与推广[5]。
参考文献:
[1]刘臣天.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疗效[J]. 健康之友, 2020, 000(005):70.
[2]李建军. 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 健康之友, 2020, 000(005):65-66.
[3]李瑞林. 锁定加压钢板与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 030(009):18-19.
[4]倪俊林, 洪克建, 丁健,等.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20, 020(002):57-58.
[5]刘冬, 陆雪.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 心理月刊, 2020, v.15(13):16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