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入职体检时因为心理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及其变化规律的案例,提升对入职体检人员存在心理问题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辅导入职体检人员来达到最佳的体检状态。方法:评估并选取因为心理紧张、情绪焦虑等因素,导致暂时性窦性心动过速的1501名入职体检人员进行心理干预。观察医生指导入职体检人员调整心理状态后心率变化规律,从而得到合适的疏导方式。结果:经心理疏导导后,97.9%的窦性心动速人员恢复至正常心率,入职体检人员的总体心率正常比例由不得95.5%上升至99.9%。结论:医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入职体检人员调节最佳心理状态来得到客观的心电图结果。
【关键词】窦性心动过速 入职体检 心理干预
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是源自窦房结,频率60-100 次/min,P-R 间期为0.12-0.20s的窦性冲动, 成人频率超过100 次/分时, 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以下简称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有些病理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它不是一种原发性心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生理状态下可因运动、焦虑、情绪激动引起【1】。在入职体检时, 部分人因紧张与不安等心理因素导致心电图的结果频率超过100 次/分,而被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2】。情绪紧张的最迅速直接的反应是心动过速。有文献报道通过心理疏导可使因心理因素导致的心动过速得到缓解【3】。我们根据近4年来体检中积累的资料, 从体检这一简单刺激到心理干预, 从心率变化的角度, 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了医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帮助入职体检人员调节至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得到客观的心电图结果。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们体检中心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入职体检人员共33534人次,其中公务员入职体检9981人次,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35岁,平均年龄为24.3±2.3 。一般入职体检23553人次,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37岁,平均年龄为23.5±2.1 。因窦性心动过速公务员体检复查人数为798人,一般入职体检复查人数为703人。公务员平均年龄24.3±2.3,一般职业平均年龄23.5±2.1,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其中心率超过100 次/分的人员,即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的人员共1501人。
1.2 干预方法 医生通过与体检人员聊天,以幽默的语言安抚疏导,使其安静、休息,给予糖、巧克力等食物,或者通过更改复查时间等方法使他们的紧张状态得以舒缓。体检时医生态度要庄重、亲切、和蔼, 避免态度简单生硬,必要时需要安抚解释以便消除医患之间的隔阂, 使体检人员对医生抱有充分的信任感,以达到使受检者精神放松,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的目的。
医生可以通过了解入职体检人员身心状态,给予适当干预,达到帮助入职体检人员调节心理状态,来得到更客观的体检结果。1501人中只有33人因为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动过速,没有通过入职体检,其中有1468人都是在通过心理干预后得到正常心电图检查结果,得以顺利通过入职体检。
4.讨论
入职人员往往因为体检的过度紧张而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导致体检结果不符合要求,从而失去理想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于案例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到对于这个问题的更好的解决方式,已达到为我院体检的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体检工作人员应做好入职体检人员心理疏导,消除其焦虑紧张的情绪,打断“紧张-心跳加快-紧张?? ”的恶性循环链。体检单位在体检前进行一定的宣传也是必要的,如在体检周围张贴体检须知,包括体检的项目、目的、注意事项等, 在一定程度上使体检人员消除对因体检的神秘感而产生的紧张焦虑, 这有助于保持他们心理的稳定,得到更加客观的检查结果。
另外,因入职体检人员中的确实存一定数量的人员对突发刺激,甚至是较小的刺激欠缺对抗能力。而这样的心理状态势必影响将来正常工作和生活,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特别在高节奏工作和竞争状态下, 遇事不惊保持心率正常是适应压力增大, 工作紧张、挫折不断的必须条件。培养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 提高应付应激情境的能力,才是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工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2010年
2、郑春娜,黄丽红.538例青年女性健康体检心电图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34(4):365-367.
3、王志红,崔正华.大学生窦性心动过速干预后心率变化的观察.中国校医,2012,26(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