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中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3期   作者:黄向阳
[导读] 目的:研究神经内科中风险管理的应用
        黄向阳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省夏邑县 476400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患者100例,依据护理方法分为风险管理组(n=50)和常规管理组(n=5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不良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风险管理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消毒卫生评分(94.3±15.8)分、(96.7±13.6)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68.7±13.2)分、(76.4±13.2)分(P<0.05)。在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方面,风险管理组为2.0%(1/50),常规管理组为14.0%(7/50),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神经内科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较常规管理好,更能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将低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风险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患者100例,依据护理方法分为风险管理组(n=50)和常规管理组(n=50)两组。风险管理组中男性患者29例(58.0%),女性患者21例(42.0%),年龄34~81岁,平均(49.3±7.8)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5±0.8)年。在疾病类型方面,脑出血23例(46.0%),脑梗死15例(30.0%),其他12例(24.0%)。常规管理组中男性患者27例(54.0%),女性患者23例(46.0%),年龄35~81岁,平均(50.2±8.4)岁;病程7个月~4年,平均(2.7±0.8)年。在疾病类型方面,脑出血22例(44.0%),脑梗死16例(32.0%),其他12例(24.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常规管理组
        指导患者用药、饮食,督促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低盐低脂饮食,同时要保证营养所需。
        1.2.2风险管理组
        (1)生活风险性管理。保持病房中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及时为病房通风,对病房中新鲜的空气进行有效保持;集中放置病房中的易碎物品,通道位置不放置物品,保持通道的通畅及安全;同时,要保证患者的自身安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宣教,当患者行走时,应穿合适的鞋,不可穿拖鞋,并家属在旁陪护,患者在病床上时,应将床档拉起固定好,对烦躁不安、躁动的患者,应遵医嘱给予镇静及约束带约束,以保证患者的安全,防止跌倒、坠床的发生;对于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扣背,做好“六勤一注意”,防止压疮的发生;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应勤观察,了解患者高危因素,遵医嘱给予适当的肢体活动、肢体加压治疗仪的使用等,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疾病风险管理。积极和患者交流,对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身体发生的不适症状,依据医生的诊疗方案对护理对策进行适当调整;(3)用药风险管理。责任护士实时看护患者输液情况,如果患者的输液药物较为特殊,应按药物的使用要求及患者的用药反应对输液速度进行不断调整。
        1.3观察指标
        采用护理质量评估表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文书书写、基本操作进行评估。每项得分25分。分数越高,情况越好。
        同时记录两组住院期间压疮、卧床、导管脱落或渗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我院自制的病人调查表,从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方面对病人进行了调查。
        1.4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测量数据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风险管理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消毒卫生评分(94.3±15.8)分、(96.7±13.6)分(t=8.7923,P=0.000)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68.7±13.2)分、(76.4±13.2)分(t=7.5738,P=0.000)(P<0.05)。
        2.2两组患者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在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方面,风险管理组为2.0%(1/50),常规管理组为14.0%(7/50),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包括脑炎和脑膜炎。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小舞蹈病。癫痫主要包括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运动性元病、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等。头痛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常见的疾病有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腓骨肌萎缩症。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主要有先天性脑积水、脑性瘫痪。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常见的有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自主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红斑性肢痛症、雷诺病等。
        神经内科护理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用药护理、疾病突发情况、生活护理。近年来,这三方面的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日益提升,对护患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临床应该依据这三个方面的风险特征,将全面的风险管理方案制定出来,同时尽可能快地落实这些方案,从而促进临床护理安全性的真正提升。临床护理人员一方面是风险管理的操作者,另一方面也是风险管理的实施者,因此更要对自身的护理风险控制意识进行强化,对自身技能进行主动强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依据风险管理方案,从而一方面对自身安全进行真正保护,另一方面对患者安全进行真正保护。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和常规护理管理相比,护理风险管理更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神经内科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的降低,以此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临床护理安全性的提升,对神经内科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相关医学研究也表明,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中能够促进临床护理风险的有效减少、护理质量的提升,同时促进神经内科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应用价值高。本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管理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消毒卫生评分(94.3±15.8)分、(96.7±13.6)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68.7±13.2)分、(76.4±13.2)分(P<0.05)。在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方面,风险管理组为2.0%(1/50),常规管理组为14.0%(7/50),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结论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较常规管理好,更能有效提升护理效果,降低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思思.“鲶鱼效应”在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1):203-204.
        [2]郝晓娟.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内科院内获得性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9,27(6):189-191.
        [3]祁丽娜,张蕾.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0):107-108.
        [4]郑超.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4):121.
        [5]丁红文,丁文洁,张美玲.风险管理理念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5):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