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丕海 黄圆桃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 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目的:探讨美罗培南治疗小儿血液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收入并治疗的160例血液肿瘤患儿,将其随机分为治疗对照组和治疗观察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观察组给予美罗培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观察组治愈率(96.25%)明显高于治疗对照组(86.25%);治疗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75%)明显低于治疗对照组(15.00%)。结论:使用美罗培南治疗小儿血液肿瘤,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可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改善患儿预后情况,缩短治疗时间,进而保护患儿生命健康。
【关键词】美罗培南;小儿血液肿瘤;治疗效果
血液肿瘤与环境、辐射、化学药物等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各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恶性淋巴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对于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通常大量使用抗肿瘤药物,但有研究显示,大量使用抗肿瘤药物可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进而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2]。为此应给予患者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保护患者生命健康。美罗培南为广谱抗生素的一种,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可有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降低细菌活性。基于此情况,我院对美罗培南治疗小儿血液肿瘤的疗效展开了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至今,于我院收入并治疗的160例血液肿瘤患儿,将其随机分为治疗对照组和治疗观察组,每组各80例。治疗对照组:男患儿41例,女患儿39例,年龄为3-15岁,平均年龄为(6.7±2.6)岁,原发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生殖细胞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淋巴瘤7例。感染分类:败血症23例,口腔感染26例,肛门及肠道感染17例,其他感染14例。治疗观察组:男患儿34例,女患儿46例,年龄为3-14岁,平均年龄为(6.2±3.2)岁,原发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生殖细胞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淋巴瘤6例。感染分类:败血症21例,口腔感染25例,肛门及肠道感染19例,其他感染15例。两组患儿均符合临床血液肿瘤诊断标准,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用药剂量为50mg/(kg·d),应用含量为0.9%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每次注射时间不得超过12h,连续治疗2周。
治疗观察组给予美罗培南治疗,用药剂量为40mg/(kg·d),应用含量为0.9%的生理盐水或含量为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稀释,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每次注射时间不得超过8h,连续治疗2周。
1.3评价标准
应用临床疗效标准[3]:显效为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为患儿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无效为患儿临床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分析并记录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3、讨论
抗肿瘤药物为治疗血液肿瘤的常见药物,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毒副作用可导致患儿粒细胞减少,降低患儿免疫功能,进而引发感染[4],威胁患儿生命安全。为此,需给予患儿安全与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儿康复。
美罗培南为二代广谱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进而达到抗菌的作用[5],并且因其对革兰性菌具有较强的穿透性,故而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进行结合。此外,美罗培南的结构稳定,可经肾小球滤过,并穿透肾小管,故而对肾脏的副作用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传统药物相比,美罗培南更为安全有效,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从而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产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治疗对照组;治疗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对照组,表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产生,缩短治疗时间,保护患儿生命健康。
综上,应用美罗培南治疗小儿血液肿瘤,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用药的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进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保护患儿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陈芬,安美玉,姚彤, 等.15例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感染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回顾性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20,25(1):24-27.
[2]曹兰艳,方云,刘敏杰, 等.促进血液肿瘤患者及家属参与化疗安全管理的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8):73-76.
[3]吴春兰.我院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3):217-219.
[4]努尔古丽·阿肯.美罗培南治疗小儿血液肿瘤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6):58,73.
[5]姚佳峰,李楠,姜锦.单中心血液肿瘤患儿合并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病例系列报告[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9,14(2):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