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干预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3期   作者:易志杰
[导读]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易志杰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护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护理学经历了四个过程: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理护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学通过不断地实践、教育、研究,得到积极充实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护理是护理的方法和手段之一,着眼于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是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慢性病会导致巨大危害,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危害。很多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长期遭受病魔的折磨,病程长,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出现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等。因慢性病患者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护士要针对慢性病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给予慢性病患者优质的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动,增强患者对治疗与生活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心情愉悦,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病;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1慢性病主要的疾病名称
        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纤维化,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慢性心包炎;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结核,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泌尿系统: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泌尿系慢性炎症;血液系统:慢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内分泌系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亢,甲减;代谢和营养:糖尿病,营养缺乏病,痛风,骨质疏松;结缔组织和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系统性硬化病,慢性关节炎等
2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慢性病患者因身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而住院治疗,长期饱受病魔的折磨,病程迁延反复,容易导致其心理、精神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患者易出现焦虑,内疚,挫败感;迷茫,孤独,寂寞,强烈的自卑感。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可出现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敏感,缺乏客观冷静的听取他人意见的宽容性。

注意力转向自己,感觉异常敏锐,甚至对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听到,心中总想着自己的病,而对于其他人或事物都很少关心,变得冷漠、易激惹,不易与人相处,活在自己的伤痛当中,整日怨天尤人,情绪不稳定,看什么都不顺眼,好生闲气,好发脾气,给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觉。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这种异常情绪反应越严重。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容易被人误解,使人不愿接近,而且不利于病体康复。情感脆弱;希望亲朋好友多照顾、多陪伴、多关心。以他为中心,整日围着他转。会变得神经过敏,疑虑重重,对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认为是在哄骗自己,甚至无端怀疑医护人员治疗错误。这种异常心理导致患者会消极对待或抗拒治疗,于患者治疗不利。入院后会由于环境改变等因素感到紧张、产生恐惧心理,怕疼痛、怕开刀、怕变残、怕死亡。这种心理对康复极为不利,会削弱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这些负能量情感体验与疾病相互呼应,易形成恶性循环。
3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心理护理是护理的方法和手段之一,着眼于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每个阶段,每样事物和任何护理操作,都包含着心理护理的内容,它随时都会对患者心理产生影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其心理活动无时不在护士的影响下产生作用。心理护理是在观察疾病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了解在疾病发展中所表现的认知、情绪、行为反应的个体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心理护理的深刻性在于患者的心理活动常令人难以理解,必须通过外显的行为给予判断,而人们有时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从外显的行为来探究心理活动比较困难,因为由表及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因慢性病患者有着不同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护士要针对慢性病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建立病友间的良性交往,可以让康复期患者向刚入院的同类患者讲述自己治愈疾病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起到医护人员难以起到的积极作用。其次要争取家属、亲友和同事的支持和配合,创造良好的医疗休养环境,充实患者的休养生活,满足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同时要将心理护理寓于基础护理中,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尽力为患者排忧解难。与患者多沟通,以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疏导。
4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
        多用安慰、支持、鼓励、积极暗示、果断、明确的解答等治疗性语言,避免用刺激、消极、暗示、犹豫、粗暴、含糊其辞的解答等伤害性语言,同时注重语调、表情、姿势、动作、态度等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患者提出有关疾病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以精湛的技术与扎实的医学知识,取得患者的信任。教会患者应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管理、驾驭慢性病,帮慢性病患者寻找一个与自己有类似患病经历的朋友,可以获得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通过相互交流、提醒、帮助,增强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心等,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慢性病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心身疾病的恶性循环,有助于协调各种关系,使患者适应医院环境,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强患者对治疗与生活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心情愉悦,提高生活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