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范林林,王素梅,郭娜,王晓丹,杨雪,刘闯,郭士磊,李立伟,陈海涛
保定市儿童医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背景下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处理方法及结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且均于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均实施高位结扎,观察组患儿则采用选择性高位结扎,术后随访一年对两组患儿异时性腹股沟斜疝发生率,评价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腹腔镜手术中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处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术后随访调查期间意异时性腹股沟斜疝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中可有效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但并非所有鞘状图未闭均需结扎处理,选择性结扎即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且可避免过度医疗的问题发生。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斜疝;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处理;
腹股沟斜疝在儿科临床中并不罕见,通过手术结扎即可治愈,但有研究表明腹股沟斜疝术后有7%-10%的患儿会在对侧复发,临床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异时性腹股沟斜疝。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异时性腹股沟斜疝的发生与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有关,尤其是年龄越小的腹股沟斜疝患儿越容易发生异时性腹股沟斜疝[1]。
在治疗单侧病例的同时经常会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contralateral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CPPV),现在基本的做法是同时给予结扎内环口,但是文献报道[2],CPPV不一定会转化为异时性腹股沟斜疝(metaehronous inguinal hernia,MIH),MIH的发生率在7%~10%,因此,对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在腹腔镜术中发现CPPV就给予同时手术是否有过度医疗行为,在何种情况下CPPV可能不需要治疗等问题是现在医疗应该研究的方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选取样本80例,均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且均于术中发现为对侧隐蔽性鞘状突未闭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男31例,女9例,年龄2.5±1.2岁,左侧疝10例,右侧疝20例,观察组男33例,女7例,年龄2.5±1.1岁,左侧疝11例,右侧疝29例。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后未见两组患儿上述一般资料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1)入组患儿均符合儿童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均为单侧疝。
2)入组患儿均具备腹腔镜手术指征,无对应药物、器械过敏。
3)排除合并鞘膜积液、隐睾患儿。
4)入组患儿家属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在进行对侧高位结扎前均征得患儿家属同意。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腹腔镜手术,脐部小切口,置入5mm Trocar,注入二氧化碳制造人工气腹,脐旁左侧3-5cm置入3mm Trocar作为手术入路,腹腔镜辅助直视下完成疝囊结扎术,同时仔细探查两侧内环口情况,进行隐蔽性鞘状突未闭筛查。
本组研究中所选患儿均为术中发现对侧隐蔽性鞘状突未闭,对照组患儿均施行均给予内环口高位结扎,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高位结扎,当患儿具备以下特征之一时则进行高位结扎:1)气腹加压后阴囊有大小变化者,气腹压限制在8~10KP;2)腹腔镜能自内环口探至阴囊底者;3)挤压阴囊,内环口有气体或液体排出者;
1.4评价指标
术后对两组患儿展开为期12个月的随访调查,对两组患儿术后1年内异时性腹股沟斜疝发生率进行评价和对比。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相关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均转化为率表示,组间对比项目经t检验或卡方检验,检验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访调查结果,对照组40例患儿,所有对侧未闭合鞘状突均行高位结扎,术后随访调查期间3例发生异时性腹股沟斜疝,发生率7.50%,观察组40例患儿,9例符合选择性结扎条件并进行结扎,术后随访调查期间4例发生异时性腹股沟斜疝,发生率10.00%。两组患儿术后随访调查期间异时性腹股沟斜疝发生率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腹股沟斜疝在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发病率在4%左右,绝大多数为单侧疝,双侧疝发生率不足10%。在进行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时,约51%的患儿会合并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症状,有学者指此类鞘状突未闭可发展成为异时性腹股沟斜疝,因此推荐采取预见性手术进行结扎,以降低多次手术风险[3-4]。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预见性结扎未闭鞘状突存在损伤精索血管、输精管的风险,约8%的患儿会因此诱发睾丸萎缩,因此有学者开始质疑预见性结扎的必要性。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临床工作者具备了准确评估未闭合鞘状突病变风险的技术,选择性结扎具备了更高的可操作性。
在本组研究中,共选取80例单侧腹股沟斜疝并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采用普遍结扎和选择性结扎,术后对患儿展开为期12个月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术后异时性腹股沟斜斜疝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在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中可有效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但并非所有鞘状图未闭均需结扎处理,选择性结扎即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且可避免过度医疗的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易,赵军锋,林杰, 等.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对侧未闭隐匿性鞘状突[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6,37(10):750-753.
[2]刘伟,徐纪荣.腹腔镜结合术前彩超对小儿隐匿性斜疝的诊断与治疗探讨[J].当代医学,2014,(11):111-112.
[3]李智雄,王星,刘登瑞, 等.不同年龄段单侧腹股沟疝及单侧鞘膜积液患儿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对比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6(4):68-72.
[4]李靖竹.在高海拔地区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安全性研究[J].中华养生保健,2020,38(11):173-174.
杨斌(1977年6月19日),男(汉族),河北保定,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儿外科
课题项目名称:腹腔镜治疗小儿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处理方法研究 课题编号:18ZF082 课题来源:保定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