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东智
鸡西市口腔医院
【摘 要】目的:分析空腔内科疾病临床诊断的实际情况,以及口腔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2020年1月某院口腔内科接诊的患者72名,将这些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准确划分患者的病症,根据口腔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的病症,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式,采用疗效评级的方式评价治疗和诊断的临床效果。结果:牙髓病、龋齿、牙周病、根尖周病等本身为常见的口腔疾病的类型,这些患者占据的比例分别为:26.39%、25%、13.89%、27.78%,其中实验效果较为显著的患者共计76名患者,这些患者占据所有患者比例的93.06%左右,治疗有效的患者共为3名,占据所有患者4.17%,治疗无效的患者共为2名,占据所有患者的2.78%,根据上述表述可知治疗有效患者占据97.22%左右。结论:作为口腔类疾病治疗的基础,有效诊断主要是指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达到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口腔内科;疾病;临床诊断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饮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口腔类疾病患者出现的概率,比如:根尖周病等,给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做好口腔类疾病治疗和临床诊断工作。本文以某院接诊的72名口腔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的对象,准确分析口腔内科疾病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效果,以便为其他类型口腔疾病治疗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2020年1月某医院接诊的72名口腔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开展实验,患者的男女性别占比为40:32;实验者年龄介于7-67岁,平均(42.4±8.4)岁。本次所有实验者均同意实验并签订同意书。排除具有精神疾病、具有家族遗传病、患有严重脏器疾病和意识不清等实验者。
1.2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2.1诊断方法
开展口腔类疾病诊断工作期间,医生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以临床症状为基础进行诊断,按照口轻疾病的类型进行诊断,以下就各种类型口腔疾病的诊断方法进行研究:
第一,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牙齿窝沟、牙颈部等位置出现不同程度质地形态、颜色和质地改变,并且患者牙齿上还会出现不同程度龋洞,这种疾病分为三种类型,即为深龋、中龋、和浅龋,其中浅龋患者并不会出现自觉症状,牙齿上的龋洞较小,较为容易出现牙骨质、釉质等一系列症状,中龋患者进行牙齿介入治疗时,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酸痛感,去除中龋之后,患者的这种症状会立即消失,此时患者形成的龋洞较为明显,深龋患者在介入症状刺激下会出现较为明显疼痛的症状,此时形成的龋洞本身具有较深、较大的特点,部分患者甚至伴有一定程度的口臭,部分患者龋齿存在无法准确判断的状况,医生需要借助X射线,这种辨别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口腔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第二,牙髓病。这一类型口腔疾病的症状主要为牙齿明显变色,部分患有急性牙髓炎患者甚至在没有受到外界刺激的状态下,仍旧会出现疼痛,这种疼痛本身具有自发性、阵发性的特点。除此之外,慢性牙髓炎患者则会出现隐痛症状,隐痛症状并不是非常明显,并且这种隐痛本身具有阵发性特点,这一类型疾病患者进行检查时,需要应用X射线检查,患者牙髓出现严重的钙化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牙内吸收的特征。
第三,根尖周病。这种疾病本身为牙髓病的继发症,发病原因主要为跟管内部感染导致的,发病过程中根尖孔会直接作用于根尖周组织位置,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根尖周炎和急性跟尖周炎症,患者会感受到一定疼痛感,随着病情的逐渐严重,患者的疼痛感逐渐加剧,这个过程中患者疼痛感也会不断增加,急性根尖周炎较为容易转为慢性,患者会出现根尖周脓肿、根尖周肉芽肿等一系列症状,医生不仅需要准确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要借助X射线的方式准确检查患者投射区边界和根尖的形状,以便准确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明确口腔疾病的类型。
第四,牙周病。这种类型口腔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牙龈炎症、牙齿松动、出血和牙槽骨吸收,并且患者疼痛感明显,牙周处出现溢脓。此类疾病的诊断需要借助X射线进行确诊。
1.2.1治疗方法
口腔疾病治疗前首先将刺激患者疾病的外界因素进行排除,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然后再根据不同疾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第一,龋齿的治疗:此类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恢复患者的牙齿形态,并恢复患者的牙齿功能。浅龋患者治疗时首先磨除其龋坏组织,然后利用硝酸银和氟化物等药物进行治疗,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中龋和深龋治疗时首先将患者的牙髓进行保护,再通过复合树脂填充术等方式将龋洞进行填充,修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第二,牙髓病的治疗:此类疾病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通常采用的方法包含盖髓术、牙髓切断术及根管治疗术等。第三,根尖周病的治疗:此类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的方法包含根管治疗术、必要时通过抗生素、止疼药和针灸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牙周病的治疗:轻、中度患者临床上治疗方法主要为根面平整、洁治、刮治等基础治疗,同时辅以相应治疗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患者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包含松牙固定术、调牙合、正畸及牙周手术治疗等。
1.3评价指标
为有效对上述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本实验选用疗效评级为评价指标进行测评。其中治疗效果依据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其中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将此类患者归为治疗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一定程度好转,将此类患者归为治疗有效;经过治疗,患者未达到上述要求,将此类患者归为治疗无效。统计有效以上等级实验者占比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通过SPSS20.0分析,计数数据(%)采用x 2检验,计量数据(x±s)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患者口腔疾病诊断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龋病、根尖周病、牙髓病和牙周病等是常见的口腔疾病类型,患者占比分别为25.00%、27.78%、26.39%和13.89%。
2.2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疗效评级中,其中67名占比93.06%实验者达到显效等级,3名占比4.17%实验者达到有效等级,2名占比2.78%实验者疗效评级为无效,有效等级以上实验者为97.22%。
3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龋病、根尖周病、牙髓病和牙周病等是常见的口腔疾病类型。在口腔疾病的诊断中主要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基础,依据相应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口腔疾病治疗前首先将刺激患者疾病的外界因素进行排除,对患者口腔进行清,然后再根据不同疾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经过有效的诊断和治疗,72名口腔疾病患者67名占比93.06%实验者达到显效等级,3名占比4.17%实验者达到有效等级,2名占比2.78%实验者疗效评级为无效,有效等级以上实验者为97.22%。因此口腔类疾病的有效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江红.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健康必读,2019,000(002):43.
[2]刘庆梅.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
[3]李勇军.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
[4]冷亚茹.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