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静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讨论如何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社会、职业、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推断出护士要形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从自我做起,努力追求一种对自己、对事业、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他人充满理解信任,对采取社会主动适应的积
极心理状态,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新概念的形成,护理服务的内涵不断扩展,这要求当代护士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由于护理工作繁重,人员缺编,特殊的工作环境,长年夜班,经常承担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等诸多原因,以致护理人员长期从事着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极易使护士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疲惫感甚至身心耗竭综合征,直接影响着其身心健康,从而制约了护理质量的搞高,影响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探讨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有效对策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对提高护士的整体健康水平和护理工作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
1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1社会因素
护士社会地位及待遇偏低。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医院大部分护士仅维持在一个大专学历水平,护士的待遇普遍偏低。此外超负荷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也会造成护士心理上的失衡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多元化发展机会少,工作缺乏成就感。医疗纠纷和护患矛盾,医疗纠纷的数量呈快速递增的趋势。护患纠纷中家属的无理取闹使护士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犯,人身安全有时也不能得到保障,而医院在处理所涉及护理人员时处罚严厉,进一步加重了护士工作时的心理负担。
1.2职业因素
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目前我国医院辅助支持系统不健全,分工不明确,使护理人员承担了大量非护理范畴工作,这不仅加剧了护理人力资源的不足,严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也造成了护理专业人员的大量流失。职业要求增高。护理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人文科学及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护理要求。此外一些大医院还对护士提出了撰写论文、科研等相要求,并与之匹配制定了相关的奖罚制度。这对负有多种责任,已感身心疲劳,尤其是35岁以上的护士,更难协调和适应如此众多的应激源。而未转达向良好适应的应激,会造成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1.3个人因素
工作能力的强弱与心理压力程度呈负相关。如自身工作能力与各种护理标准存在差距,也能使部分护士产生严重的思想负担,久而久之易造成恶性循环。护士面对着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患者,即使工作很努力,有时也很难满足整个病区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导致护士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与服务对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容易造成护患纠纷,导致护士心理失衡,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同时,护理工作强调团结合作,若护理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不够,医生对护士的工作过分挑剔、同事之间缺乏理解与支持等,都会导致护理人员身心疲劳。
2 维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相关对策
2.1自我应对措施
2.1.1培养和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受、自重、自强,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使心理处于平衡。其次是调整心理需求。护士应有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从而自觉地为此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理失落时,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获得心理的自我平衡。再次,应努力做情绪的主人,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这样才能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不将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情绪感染和影响病人,促进病人康复。
2.1.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自信可增强个体对不良心理状态的抵抗力,护理人员应热爱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会欣赏多无文化,注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自觉参加各种新技能、新方法、新理念的学习与培训,增加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人际交往、管理学、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减少工作中的被动因素,减轻心理压力。终身教育思想的树立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进取心和人文素质。若期望护理受到尊重,护理工作就应更加专业化。专业化的护理将使护理人员在社会人群心目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2.1.3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活动,人对社会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是有意识的,主动的[1]。因此,护理工作者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誉,赢得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帮扶,改善护士的生活环境和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营造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成为促进护士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
2.2护理管理措施
2.2.1合理安排班次
护士长根据护士的性格、特长及能力有计划地安排班次,合理分配工作量,如安排性格外向、善于表达的护士担任组长,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达到与患者有效沟通的目的;排班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排班,达到各尽其职,各尽其能的目标,在抢救病人时及时调配,避免和减少护士超负荷工作现象,缓解其身心压力。
2.2.2加强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掌握心理调节技巧
对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使人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技巧。只有护理人员具有了心理调适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2],正确处理好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信念,使她们认识到压力对健康和工作的影响、压力与健康联系的双向性[3],并采取科学的放松方法,自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
3 结论
护理工作是一种脑力与体力并举,与人的健康及生命息息相关的工作。如果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能积极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甚至会出现护理差错,产生护患纠纷,从而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和形象。因此,护士要形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更重要是的从自我做起,努力追求一种对自己、对事业、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他人充满理解,对社会采取主动适应的积极心理状态,才能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9];34-35
2.田丽华,宫玉华,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5,17(1A);9-11.
3.胡佩娥,宋燕华,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