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兰
济南市天桥区毕家洼社区卫生服务站,山东 济南,250031
[摘要] 介绍了过敏性鼻炎常见证型的临床症状、辨证论治、养生调护等方面的认识和临证经验。认为过敏性鼻炎的发生着重从“风”“湿”“阳”三者辩证用药,结合心理,饮食,运动的调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风”“湿”“阳”;辨证论治
每逢春秋、秋冬季节变化之际,各种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病人门诊就诊量急增,这些病人饱受过敏症状的困扰往往寝食难安,苦不堪言。近两年,过敏体质的发病人数有上升趋势,发生频率高,或因于遗传因素,或因于饮食不节,或因于药物滥用,或因于季节变化,或因于居住环境,此皆属外因所致;而机体正气虚弱,防御和调节能力下降,对疾病的发生往往起主导作用。其中先天禀赋的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1]。如《素问·刺法论(遗篇)》中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过敏体质可导致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2],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这里主要浅谈一下过敏性鼻炎。
1.辨证分型及用药
过敏性鼻炎症状多主外,主上,主要表现为流涕,喷嚏,鼻塞。如偏于风者多见于春季,可伴随耳、眼痒,周身皮肤瘙痒,皮疹;偏于湿者多见于暑湿季节,可伴随鼻涕浑浊,皮肤瘙痒,肢体困倦;偏于阳虚者多见于冬春季节,可伴随畏寒,面色清冷,哮喘。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诸证交错,具体表现如下:
1.1.风邪上扰证:流涕少,鼻眼干痒,喷嚏频,流泪,皮肤瘙痒,风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风邪多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症状表现多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治疗以祛风散邪为主,方以消风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透表,去除在表之风邪,配苍术散风除湿,配以当归,生地黄,养血润燥,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另外加苍耳子、辛夷、白芷等祛风散寒,开通鼻窍之品。
1.2.湿浊内阻证:鼻涕,涕浊粘稠,鼻塞,皮肤瘙痒,湿疹,流泪,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白腻,脉滑或细。方选六一散加减,方中滑石味甘淡而性寒,清利三焦之湿;生甘草助滑石利湿而不伤正。另加防风、荆芥之品,取其风能胜湿之意;脾健则湿能自除,另加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湿性黏腻停滞,气行则湿易化,另加佛手,陈皮,香附,砂仁等芳香行气之品,理气化湿;医圣张仲景强调祛湿“当利小便”,可加泽泻,猪苓,车前子等利水渗湿之品。诸药合用,使得利湿有门路。
1.3.阳虚寒凝证:鼻涕,涕清稀,喷嚏,鼻塞,嗅觉减退,时有憋闷,夜间症状明显,重则影响睡眠,面色清冷、晦暗,流泪,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每逢冬春交替之际,阳气未复,寒邪潜入较深,阳气虚无力固表祛寒,症状表现以虚寒症状为主。阳气虚多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治以扶正温阳散寒为主。方选用桂枝汤合四逆汤加减,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附子补火助阳以散寒,二药合用上助肺阳,中健脾阳,下补肾阳,另加干姜,甘草,白芍,助阳以固阴血,阳气充足,则寒邪无处顿足,寒凝得消,组方用药亦可结合理气之品助阳以气化。
临床上亦有阳虚寒湿内阻证,风寒湿相兼证等,往往各种症状叠加出现,经年反复,病程较长,治疗上需加大药量,足量足疗程用药。
有些患者过敏症状常年反复,情绪亦有起伏不定,寝食难安不可避免。用药过程中当重视镇静安神和疏调情志药物的应用,方中可加用首乌藤,合欢皮,远志,茯神等安神类药物,往往效如桴鼓。对于常年饱受疾患困扰,既往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酌用重镇安神之品,比如珍珠母、龙骨、牡蛎等,用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继而眠安则病痛得以缓和,但对于湿浊较重者需中病则止。
2.养生调护
2.1.心理疏导
过敏体质的病人长时间经历病患,往往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急躁。若出现不良情绪,必要时结合不同情况进行调节,因人而异。嘱其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经脉气血得以调畅,这样有助于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方药中可加入合欢皮、香橼、淡豆豉、香附、生麦芽等调畅气机,舒缓情志的药物,往往会事半功倍。调畅情志切记勿用过于芳香温燥之品,否则会伤及阴液,虚火内生,变生他证。
2.2.饮食调养
宋·严用和《济生方》曰: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留滞为患[3]。过敏体质的病人在食物选择时宜清淡,营养全面、因人因地因时调膳。避免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品,多进食瓜果,谷物类,减轻脾胃负担,扼住湿浊之邪内生。
2.3.运动健身
过敏体质的病人需结合个人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有规律地加强身体锻炼,促进周身气血流畅,百脉通条,各脏腑功能协调,进而使偏颇体质向阴平阳秘转化。逢秋冬季节复发者,需注意驱寒保暖,避免冷空气的刺激,导致症状加重。
另外,如过敏性鼻炎还可以采用一些中医特色疗法,比如中药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吸入等。中医特色疗法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4]。
3.临证举例
张某,女,37岁,逢冬春交替之际过敏性鼻炎发作,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流泪,遇冷空气刺激和夜间明显,夜卧不安,表情痛苦,纳食差,大便调,舌淡红苔略白腻,脉沉细。辩证为阳虚寒凝证,治以温阳散寒,扶正祛邪。处方:桂枝9g,白芍15g,附子6g,干姜10g,生姜9g,茯苓24g,防风24g,蝉蜕15g,徐长卿24g,首乌藤24g,远志9g,谷芽15g,炙甘草6g。以上药物皆以配方颗粒制剂,水冲400ml,分两次服用,随证加减连服15剂,症状明显好转。嘱其平素清淡饮食,自我调节情绪。一月后随访,症状未复发。
参考文献
[1] 朱永峰,谢 欣,秦永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 山 西 中 医, 2020,36(9):32-33.
[2] 王富英,赖 浩 ,卓淑发等.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体质与相关免疫学指标分析[J]. 当代医学,2020,26(23):68-70.
[3]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29.
[4] 卢婉敏,谭月霞,谢文涛.中医特色疗法在过敏性鼻炎中的应用[J].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0,12(25):38-40.
作者资料:张春兰,济南市天桥区毕家洼社区卫生服务站、山东济南、250031、济南市天桥区北村街道办事处毕家洼小区45号楼西侧、
作者简介:张春兰(1983-),女(汉族),济南市,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脾胃病,呼吸系统疾病,儿科常见病,妇科常见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