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 凌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210029 江苏南京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基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实施延续性护理的疗效。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分别采取延续性护理、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确保患者临床疗效的稳步提升,不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延续性护理;疗效
急性脑卒中疾病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健康,在治疗脑卒中疾病时,早期或超早期溶栓治疗非常重要。借助溶栓方法,可以迅速恢复患者脑血流,有效改善脑组织代谢,避免永久性脑梗死现象的出现。由于治疗的特殊性显著,加强术后护理不容忽视,其中,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突出,其实施效果显著。为此选取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实施延续性护理的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0例、20例,最低年龄为45岁,最高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60.38±3.58)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17例,最低年龄为45岁,最高年龄为76岁,平均年龄为(60.48±3.53)岁。在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鲜明意义(P>0.05),可行对比观察分析。
1.2方法
采取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即加强出院后护理,争取对患者恢复情况予以高度了解。采取延续性护理为观察组,具体来说:
首先,心理护理。对患者身体恢复情况进行了解,深入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由于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时间较长,极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这时护理人员应将治疗后的并发症原因、防范措施等告知育患者,并将服用抗凝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讲解,如皮炎、脱发以及发热等【1】,引导患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工作。
其次,健康运动指导,在术后,应指导患者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轻度活动,为恢复患者自身病情提供便捷化优势,从患者不同体征情况出发,将指导的个性化优势体现出来。此外,应指导患者注重个人卫生健康,外出时,应注重保温,防止出现感冒或不适的症状。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等临床疗效。在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中,主要采取Barthel指数量表【2】,分数取值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显著。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3.讨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中,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临床症状表现中,主要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为主,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在临床治疗方面,溶栓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时间较长,所以加强术后护理非常有必要【3】。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将患者的康复进度提升上来,其中,要积极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告知患者自我防范的重要性,加强心理护理,有效预防和控制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以看出,延续性护理,在提高患者运动功能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非常适用,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患者疾病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进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热西旦古丽·热西提, 赵瑞文, 王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现状[J]. 饮食保健, 2020, 007(011):176-177.
【2】唐珊, 李俐, 郝彬,等. 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护理研究, 2020, 034(006):1074-1077.
【3】张译友, 张利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现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45):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