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英 王小琴
武平县医院 福建 龙岩 3643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系统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50名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法进行护理,对于研究组的患者,再治疗期间采用系统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远高于研究组,研究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减少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系统性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价值;常规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以及远端血管栓塞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可以是严重冠脉痉挛或者微血管性心肌缺血造成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发病之后如果没有良好的护理治疗,就会给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地影响,产生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室壁瘤等并发症,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地威胁。此次研究将我院的100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对比护理,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价值,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检查和诊断,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对照组年龄为42-69岁,平均年龄为(55.86±3.65)岁,28名男性,22名女性;研究组年龄为44-67岁,平均年龄为(57.54±6.45)岁,32名男性,18名女性。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和家属签署同意书之后,抽签分组治疗。两组病患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性护理,即基本的护理工作以及医生交代的护理任务,包括给予体征指标检测、常规用药护理以及对患者进行基础心理护理等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护理。
研究组:给予患者系统性护理:①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不定期组织召开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制定不稳定型心绞痛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告知其心律失常判断指标,明确病情恶化征兆,进而提升患者自我病情监测与评估能力。②饮食护理: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③康复指导;在病人的病情稳定之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有氧运动为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护理人员或者家属陪同进行;④心理护理:经常跟患者聊天,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一旦患者出现消极情绪就及时的进行心理疏通,告知患者治疗意识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增加其治疗的自信心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之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心绞痛发作情况等方面的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实验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统一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t料用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
在护理之前,2组的SAS和SDS评分基本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得到一定程度地降低,研究组的焦虑以及抑郁的情况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
2.2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每次持续时间分别为(1.35±0.37)次、(5.39±1.83)min;研究组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每次持续时间分别为(4.39±0.73)次、(9.43±2.5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危险病症,常危及生命,因此患者更加需要周到的护理,降低心绞痛带来的危害。以往的传统护理,只是使患者的生理上得到护理,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呵护,而系统性的护理模式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继而使临床的疗效得到提高。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经过系统性护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焦虑以及抑郁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系统性护理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改善不良情绪,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穆艾太尔·赛迪,肉孜尼亚孜汗·吐送尼亚孜. 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2):351+353.
[2]刘晓伟,周建仪,曾奕云,李旷怡,何明丰,王四萍,宁晓春. 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125-12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