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英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8
【摘要】目的:探究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应用程序化护理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以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6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结合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选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选用程序化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满意度予以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接受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程序化护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脑出血;临床效果;满意度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该病主要是由外伤、血管破裂造成的颅内出血,具有危害性大、致残率高等特点。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脑出血发病原因与血管老化、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将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探究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以及护理对策已经成为临床实践中重点内容[1]。本次研究将以探究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目的对68例患者予以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68例脑出血患者,选取时间在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通过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为34例。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16例;年龄范围在5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71±3.69)岁。实验组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19例;年龄范围在5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4±3.41)岁,当P>0.05时表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备比较分析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指导,其中包括疾病观察、生命体征监护、用药指导等内容,实验组采用程序化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指导,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程序化护理小组。首先,需要组建程序化护理干预小组,组员由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医护人员组成,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向其详细讲解程序化护理的内容及意义,从而为后续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②实施护理计划。第一,医护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全面掌握其心理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同时,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与脑出血相关的知识以及护理注意事项,并借助分享成功案例的方式有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从而消除其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第二,医护人员需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并注意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医护人员对其实施康复训练,并向其介绍各项康复训练的内容以及重要性,其中包括语言训练、口面功能训练以及肢体功能训练等。第三,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前需要告知其日常生活护理注意事项,并嘱咐其坚持康复训练,引导患者定期入院接受复查,同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全面掌握其疾病恢复情况,及时解答患者遇到的问题及疑惑,进一步提升护理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①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评价,两项指标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越佳。②借助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予以评价,选项包括十分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计算公式:总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3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上危害性较大的重症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且发病人群多见于老年群体。同时,在患者发病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以及语言障碍,不仅严重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将程序化护理应用到脑出血患者救治过程中,这种方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疾病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计划性以及预见性的干预指导,保证其得到优质护理服务,有效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效率,从而为实现优质化护理服务创造有利条件[3]。本次研究数据证实,实验组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选用程序化护理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指导可以提高其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静,颜美霞,孙英英.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1):99,116.
[2]王然.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术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0):84-85.
[3]海澜.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