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 杨芳
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 744100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04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与对照组低(P<0.05),而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预防与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术后恢复期间的危险因素,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
引言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主要由血管壁、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常见类型,也是创伤和外科手术尤其是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高达15%~19%。下肢DVT血栓脱落是围手术期致死性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而肺栓塞与10%的住院死亡和40%的手术相关死亡有关。然而,下肢DVT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仅有50%的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和体征,且DVT筛查的敏感度有限。因此,早期识别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对于指导临床防治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分组对照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8.27±4.87)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2.05±0.67)年。对照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8.59±5.13)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病程(2.13±0.58)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腹部外科手术指征;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认知和精神障碍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规术后护理,即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指导日常的简单运动。。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由护士长组成预防护理小组,之后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向患者讲解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知识,如发病机制、危害及相关的预防措施,以便能够加深患者的了解;除此之外,还需向患者讲解相关的成功案例,以便能够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便于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2)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术后采取半卧式体位进行休养,诸多患者因担心术后伤口疼痛而变换体位,因此需要辅助患者变换体位,并且将患肢略抬高。在术后早期护理人员需要及早辅助患者对下肢关节进行活动,如简单的屈伸、举腿等。之后辅助患者进行床下运动,于中等手术患者而言,可于术后1~2d辅助进行床下运动,若患者的体质较弱,则护理人员可从旁协助,并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运动量。除此之外,需要确保患者卫生清洁,定期对床单、被罩进行更换,避免发生压疮现象。(3)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对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与切口出血情况进行观察,以避免发生感染现象。术后输液时尽量选择上肢静脉,在输入营养液与化疗药物时应剂量选择粗大的深静脉,并且在输液后需要使用肝素盐水予以封管。(4)术后嘱患者食用清淡与易吸收的食物,严格控制其钠盐、脂肪的摄入量,并多饮水;若患者的体质较弱、年龄较大,则可穿戴医用弹力袜,并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运动。(5)术后对患者进行腹部按摩,护理人员用双手掌根部交替于患者腹部沿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按揉5~10min,每天早晚各1次。理疗干预:于术后24h,利用红外线灯对患者腹部进行照射治疗,20~25min/次,每2天一次,照射时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灯光远近。(6)睡眠干预:嘱每晚患者睡前用温热水泡脚15~20min至身体微微出汗为佳,再饮用温奶。选择半卧位或仰卧等舒适体位入睡,并同时为患者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直至患者熟睡。若患者仍无法入睡,可给予口服安定类药物。饮
1.3观察指标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在术后恢复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皮肤的色泽、温度,并检测下肢周径,询问患者有无下肢肿胀、疼痛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及时、准确发现病情,便于及早实施治疗。
满意度: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0~100分),调查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及恢复效果的满意程度,评价为十分满意(≥85分)、满意(60~84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情绪状态: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HAMD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抑郁情绪越为严重。
生活质量:应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SF-36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其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DVT和肺栓塞,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下肢DVT血栓脱落是引发致死性肺栓塞的主要原因,虽然口服阿司匹林、注射低分子肝素、穿弹性袜、间断性抬高挤压小腿可以预防下肢DVT,但下肢DVT仍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首先,应重视恶性肿瘤、超重患者下肢DVT的发生风险,科学、合理并积极地开展抗凝药物干预。其次,建议根据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患者,重视术后下肢DVT的监测,以早期发现无症状DVT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再次,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应注重早期床上运动和下床功能锻炼,以提高肌肉紧张度,恢复下肢运动功能,预防下肢DVT。最后,对于已检出下肢DVT的患者,也应强调预防DVT进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模式能够针对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消除,并且护理人员能够加强对患者的术后观察,及早辅助患者进行运动,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对患者的损伤。
参考文献
[1]刘华荣.普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9,28(22):130-131.
[2]王洋.针对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J].双足与保健,2019,28(20):143-144.
[3]卢吉.下肢深静脉血栓物理预防的护理质量指标在妇科的建立与运用[J].全科护理,2019,17(27):3351-3354.
[4]吴丽芬.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8):113-114.
[5]熊雯.手术室术中护理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