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玲
夹江县甘江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乐山 614100
膀胱结石指的是在人体膀胱中存在结石的情况,医学上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发性膀胱结石,其在膀胱内形成,发病大多数情况下受营养不良所影响,集中发病于儿童群体,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饮食更为丰富,所以其发病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二是继发性膀胱结石,发病主要受上尿路或者是继发下尿路梗阻、膀胱异物等因素影响,其发病偏好于男性以及儿童,女性中较为少见。
一般膀胱结石患者的症状均较不明显,但当病情逐渐发展,结石对尿液排出产生阻碍或者是对膀胱壁产生刺激时,临床症状表现较为明显,其主要有以下四种症状:一是下腹部疼痛,尤其是排尿时疼痛通常会加剧,且还会出现向阴部、阴茎头部等放射性疼痛的情况,通常结石较小时,活动度越大疼痛越剧烈;二是排尿困难,其程度与结石在膀胱内位置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尿中断,但在适当运动、转换体位后可继续排尿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结石处于膀胱颈则可能导致尿潴留;三是血尿,其多表现为终末血尿,即为排尿将要结束时出血血尿情况;四是受结石影响,相关组织受损,反复出现尿路感染情况[1]。
现目前膀胱结石治疗方法较多,其均遵循取出结石、纠正结石诱因的原则,常见的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两种,前者主要针对的是感染症状,后者主要目的为排出结石。
通常情况下,手术治疗结束后,为保证治疗效果,膀胱结石患者需要配合以高质量护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基础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观察血尿性状,如颜色偏红则应按医嘱进行膀胱冲洗处理,以避免膀胱内部存在血块;二是饮食方面,初期应食用流质、半流质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后随患者康复情况逐渐恢复正常;要求患者适当增加饮水量;要求患者保证食物搭配合理,营养均衡,适当增加新鲜蔬菜以及水果的摄入量,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胃肠蠕动,利于消化;要求严格限制草酸盐、动物蛋白、维生素C以及钙等含量丰富的食物的摄入量,以降低结石形成风险;三是药物指导,膀胱结石手术后患者需要适当服用药物应消除炎症,促进身体康复,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方式并督促其按时按量服用;三是心理护理,患者受疾病带来的疼痛以及卧床休息等影响,可能存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其亲属手术治疗的效果,针对性进行疏导,使其更为积极、主动配合后续治疗与护理工作;四是在患者身体允许情况下,督促患者尽早下床运动锻炼,以进一步促进身体康复[2]。
但大家应该知道,高疗效不如早预防,为进一步降低膀胱结石的发病以及复发风险,避免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人们应做好预防工作。那么膀胱结石预防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有四点需要注意:(1)适当控制钙含量丰富食物的摄入量;其主要是因为钙为结石的主要构成物质,其主要存在形式为尿酸以及草酸。正常情况下,晶体在尿液中处于溶解状态,但其浓度过高时则会形成沉淀,最后成为结石。如糖类以及脂肪的摄入量过多,则会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均衡搭配食物,适当食用粗粮以及素食。(2)适当饮水;一是多喝磁带化水,磁带化水指的是经过专门磁场磁化处理的水,其可有效避免杂质在尿道中沉淀,促进结石排出;二是日常生活中可适当饮用金钱草水,其具有清热利湿、促进结石排出以及预防尿路感染等作用,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肾绞痛风险。尤其应注意夏季,人体排汗量大,对水分的要求更高,应适当多饮水,以避免尿液浓缩,促进沉淀形成。除此之外,多喝水可促进排尿,起到冲刷尿道作用,进而有效排出机体内沉淀物,降低结石风险。此间老年人应尤注意适当增加排尿次数,且每次排尿应排空,避免尿液潴留而增加感染风险。(3)适当锻炼;日常生活中,人们应科学、合理锻炼,避免长时间坐位、卧位,影响胃肠蠕动,增加结石风险。(4)合理安排三餐时间;要求人们三餐时间正常且有规律,避免过晚摄入食物,因为通常情况下,用餐后4-5h为排尿高峰期,如果晚餐过晚,则晚餐后尿液基本停留在尿路中,尿液中钙含量不断增加,进而形成沉淀,长时间不规律则容易诱发结石。所以人们应合理安排三餐时间[3]。
除以上内容外,如果患者存在可能导致结石的疾病,常见的有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肥大以及泌尿系统梗阻等,发现有疑似症状后应及时至正规医院检查,并积极接受治疗,促进身体康复,避免由其他疾病诱发膀胱结石,增加患者痛苦。综上,预防膀胱结石最为主要的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科学、合理运动,同时自身有一定程度的健康意识,确诊后患者不用过于惊慌,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积极接受治疗,以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陈以德, 张勇科, 龙启等. 前列腺增生并发膀胱结石形成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8, v.8;No.177(09):143-145+149.
[2]李霞.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膀胱结石碎石术的临床效果[J]. 饮食保健, 2018, 005(006):163.
[3]蒙建华. 膀胱结石治疗与分析[J]. 饮食保健, 2018, 5(049):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