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4期   作者:苏娟
[导读] 目的:探究皮内针治疗在癌痛患者中的效果。
        苏娟
        重庆市梁平区中医医院,重庆405200
        摘要:目的:探究皮内针治疗在癌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中,选择70例癌痛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对照组中,实施了传统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则增加了皮内针治疗,最终从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对比,并评估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明显得出观察组效果更佳,总有效率达到了94.29%,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癌痛患者,可实施药物结合皮内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癌性疼痛;药物;皮内针;穴位
        在癌症患者中,会出现持续性的症状,临床上称作是“癌痛”。据有关数据显示,癌痛会在癌症的各个时段出现。且有50.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会出现中度或是重度疼痛[1]。发生癌痛,不仅使其生理上遭受痛苦,还对患者心理健康造成伤害,降低了生存质量。如何解决其疼痛问题,成为临床上有关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内容。皮内针的治疗方法,是结合了中医治疗理论,选择患者适合的穴位,将针具埋藏在其皮下位置,并长时间留置。此方法起效迅速,操作便捷,也不会给患者带来创伤,还能便于其活动。据此,本次研究深入70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伦理委员会准许下,本次研究,选取了70名癌性疼痛患者,经基本的常规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确定符合研究的基本条件,其时间范围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纳入标准:①NRS评分在4~6分。②所有患者均未曾使用过止痛类药物。③均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治疗[2]。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数据不完整者。②患有其他严重的心脑、血管类病症。③依从性不高者。
        将其按照入院的顺序,分为不同组别。每组35人。对照组,男23人,女12人,年龄在36.5~74.8岁,均龄(53.5±4.2)岁,观察组中,男20人,女15人,年龄在37.5~75.3岁,均龄(54.5±4.7)岁,其他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开始采取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当患者入院后,为其进行体征监测,并根据其情况,给予适当的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药物治疗,用药方法:口服。初始治疗时,其药物剂量为100mg/次,且服药的间隔时间为12小时[3]。当用药24小时后,患者的疼痛情况没有得到良好缓解,则适当增加药量至200㎎/次,服药间隔时间为12小时。若每日最大剂量已经高于400㎎/次,疼痛情况依然严重,则更改为强阿片类药物。
        1.2.2 药物结合皮内针治疗  针对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则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皮内针。一方面,医师选择患者的疼痛位置局部的2~3个压痛点进针,埋针2~3天。此外,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穴位进针治疗。如:①当患者感到恶心、呕吐,则选择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②当患者出现疝气,则选择其太冲、关元、归来等穴位。③当患者治疗时,常出现头晕,则选择其百会、印堂、凤池(双侧)、太阳(双侧)等穴位[4]。④当出现失眠,则选择患者的神门、交感等穴位。⑤若患者便秘严重,则增加合谷、足三里、天枢(全部双侧)等穴位等等。而其他情况的具体的穴位选择,都要根据相关标准执行。
在治疗2~3天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为:疼痛缓解率(PAR)。PAR的标准,由我国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癌痛协作组制定。其计算方法是:PAR=(用药前疼痛分数一用药后疼痛分数)/用药前疼痛分数*100。0%,以此计算结果为对照,统计出患者的缓解情况。具体对应如下:
        ①当患者的PAR低于25.0%,则为无缓解,标记为0度。
        ②PAR为25.0%~49.0%,则为轻度缓解,标记为Ⅰ度。
        ③PAR为50.0%~74.0%,则为中度缓解,标记为Ⅱ度。
        ④PAR为75.0%~99.0%,则为明显缓解,标记为Ⅲ度。
        ⑤PAR为100.0%,则为完全缓解,标记为Ⅳ度。
        且当患者处于PAR>25.0%的范围,均表示其缓解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搜集所有患者治疗后的数据,统一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保障数据的精准性,用SPSS21.0的统计软件处理,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2~3天后,对两组的疼痛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观察组中,仅有2例出现“无缓解”的情况,有效率是94.29%。而对照组中,共有7例“无缓解”,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5,P=0.01)。具体如表2-1所示:

        3 结论
        综上所述,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给其治疗带来严重影响。现阶段,在治疗癌症上,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从中医理论上分析,出现肿瘤,大多是患者的体内正气亏损,或是气血失调,同时也会引起患者的疼痛。虽然癌痛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可总结为血行不畅、气血亏虚等原因,其发生,均与人体内的气血、经络有所关联[5]。而针灸治疗,在我国医学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显著作用是疏通患者的经脉,调和气血,再加上效果良好,成本较低,安全性高,因此被广泛运用在癌痛患者的治疗中。
        而结合本次研究的数据显示,在药物基础上,结合了皮内针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的疼痛情况相对而言改善情况更好,运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冯媛.皮内埋针在减轻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21,27(06):126-128.
[2]陈洪,卢卫忠,冉广文,刘晓冬,刘意,匡志平,侯伯男,匡雷,邓磊,何震,陈立谷.皮内针缓解跟骨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02):261-264.
[3]梁尊孝,杨佳,王振斋,张诚胜.皮内针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癌因性疲乏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2020,41(10):1478-1481.
[4]孙付坤.埋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宫颈癌化疗所致呕吐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27(04):644-646.
[5]王廷祥,陈益丹,娄国强.皮内针疗法对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5,56(23):2033-2035+20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