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性痒疹的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4期   作者:杨忠义1 景瑛通讯作者2
[导读] 结节性痒疹在治疗上西医以临时抑制症状为主
        杨忠义1    景瑛通讯作者2
        1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7
        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结节性痒疹在治疗上西医以临时抑制症状为主,常常存在停药后复发情况,长期使用对于患者存在一定身体伤害,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治疗本病上积累的许多经验方法,有着广泛的中药可以应用,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现代医者结合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  中医病因   治疗经验  
        结节性痒疹,典型者为四肢多发的瘙痒性结节,散在孤立,数目不等。皮损多位于四肢,下肢多见,病因尚未阐明,初起为红色丘疹,此时易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大小不等的半球形结节,顶端多伴有结痂,成疣状,抓伤后常见出血、血痂、脱屑。皮损周围常伴色素沉着。夜间发作频繁,影响睡眠,可致使患者情绪焦虑、抑郁。慢性过程,可长期不愈,愈后易反复发作。
        结节性痒疹在现有古医书中并无记录,但以瘙痒、红色丘疹、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却在古代经典医书中有所记录,如“马疮”、“血痂”、“粟疮”、“顽湿聚结”等。这些病证的主要症状均与结节性痒疹极为相似。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书中写到:“患马疮的人,皮肤里有隐藏的根,但他们不知道痛苦。”“嶙”,高的样子,高出皮肤,“墌”,筑土为基,根基之意。在《医宗金鉴》中:“粟疮痒证属火生,风邪乘皮起粟形,风为火化能作痒。”体现了结节样丘疹的病因病机和瘙痒的主要特点。吴谦的《医经金鉴外科要诀》中记录“血疳形如紫疥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以粟疮命名 ,其所起疮形如粟粒,色红,搔抓无法止痒,搔后不久复痒,久久无法消退,久病耗津液伤津血,皮肤干燥,脱屑。赵炳南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称之为“顽湿聚结”。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写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由于心为阳脏,五行属火,又因为心藏神,主血脉,其充在血脉,热微则疮痒。火热炽盛,深入肌肤血脉,空虚的人从风中感到邪恶,风和火相互扇动而致病。所以痒、痛、疮皆与心的关系密切。
        宋代陈无择认为结节性痒疹的治疗在于去除肠间积滞。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认为,肺在外主皮毛,肺在内与大肠相表里,平素饮食无度,导致肠道传导受阻,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则肺气宣肃失常,不能能输精于皮毛。最后气血瘀滞,故发为本病。
        黄元御[1]以脾胃为本,论治结节性痒疹,正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饮于胃,补气于脾,散精于肺。”认为其发病或由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运化功能失调,水液输布功能受到影响,久而化生内湿,蕴久化热炼津成痰所致。或由脾胃虚弱,胃气不降,而至胆腑气逆,影响肺的清肃,从而阴邪痹阻于肌表,营卫失和所致,痰结郁于肌肤则“结节”形成,卫气不疏郁于肌表则见“痒”。脾胃为后天之本,如交通要道之枢纽,所以顾护脾胃乃是治病之本。
        结节性痒疹在治疗上西医主要采取抗组胺药物,有的联合应用镇静安神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的采用抗炎,调节免疫方法等针对相应症状治疗,但这些治疗以临时抑制症状为主,常常存在停药后复发情况,长期使用对于患者存在一定身体伤害,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治疗本病上积累的许多经验方法,有着广泛的中药可以应用,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现代医者结合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赵炳南[2]认为结节性痒疹其根在风、湿、毒邪。体内湿邪内蕴,又因风毒侵袭,或因毒虫咬伤,毒汁存于内,湿邪、风毒凝聚,经络受阻,致使气血凝滞,形成结节发病。又因湿邪特点为重浊粘滞,所以发病以下肢多见。

湿邪粘滞难以祛除,致使本病顽固难治,因此赵老称此病为“顽湿聚结”。在治疗上以除湿化瘀,疏风止痒,活血软坚为治疗原则。常用全虫方为基础,全虫方为赵老根据疏风清热饮化裁而来,功可祛顽湿,止痒作用突出,多应用于结节性痒疹的治疗。在疾病的后期注重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常用方:全虫、皂角刺、苦参、荆芥、防风、刺蒺藜、车前子、白鲜皮、泽泻、萆薢、当归、赤、白芍。病情早期以风邪、湿邪为主,治疗上以疏风、除湿为主,重用全虫、荆芥、防风、刺蒺藜、白鲜皮等药。疾病后期,顽湿聚结于内,根基已成,顽固不愈,结节坚硬者,要注重活血化瘀软坚之药应用,如丹参、赤、白芍、威灵仙等。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3](2012版)中将本病分为湿热风毒证和血瘀风燥证。湿热风毒证以全虫方为基础进行加减治疗,如:苔藓化明显者,加桃仁、红花活血软坚;湿盛者,给予化湿止痒药,地肤子、土茯苓等;对于痒难忍,经常搔抓者,加全蝎、乌梢蛇止痒;见皮肤干燥者,以养血润肤,鸡血藤、丹参;结节明显者,酌加三棱、莪术;瘙痒剧烈,夜寐不安者,加首乌藤、合欢皮安神。血瘀风燥证以四物消风饮为基础加减治疗,对虚弱者加白术、黄芩,心神不宁,因瘙痒而至失眠者,酌加酸枣仁、珍珠母安神。
        边天羽[4]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肌肤,但“瘀结”为其根本,在治疗上活血化瘀法要贯彻始终。运用自拟方药进行治疗,方药:生地、金银花、三棱、莪术、土茯苓、荆芥、防风、赤芍、红花、刺蒺藜、生甘草。金银花功可解毒消痈,为治痈要药,故重用为君药。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又以红花、赤芍、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散结,共为臣药。风盛则痒,故投以荆芥、防风、刺蒺藜祛风止痒、祛邪外出;病程日久阴血亏损,故佐药以生地黄凉血养阴生津;佐土茯苓清热解毒。生甘草功可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药。根据临床辩证施治,以此方为基础随症加减: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苦参、地肤子、全蝎止痒效果极佳;如有气机郁滞者可加柴胡、玫瑰花;夏枯草、生牡蛎、当归可散结。
        沈堂彪[5]认为,本病病机以阴血亏虚为本,兼夹风、湿、热、瘀。营血的充盈,滋养皮肤,皮肤才能发挥卫外功能。沈教授认为皮肤瘙痒、脱屑、粗糙,是由于阴血亏虚,肌肤失于滋润濡养,化燥生风。同样血虚者,营卫失和,卫外不顾,易致外邪趁机侵袭。结节性痒疹瘙痒难忍,搔抓后出现渗出,为湿邪内蕴,阻滞气机,气血凝滞,肌肤失养,出现血虚风燥之象;皮疹初起鲜红因湿瘀化热或阴虚内热而起。在治疗上以自拟“养阴除湿方”合桂枝汤化裁应用。养阴除湿方组成:以生地黄、玄参、当归、白芍滋阴养血,白术顾护脾胃,煨葛根起阴气引药达表,土茯苓、薏苡仁祛湿解毒散结,黄芩、陈皮燥湿,防风、地肤子祛风止痒。加减:皮肤瘙痒剧烈者,酌加僵蚕、蝉蜕祛风止痒;皮肤渗出较多,加羌活、独活等;皮疹新发色红,加连翘、水牛角等;皮损紫暗、皮损坚硬者加桃仁、红花等。
        刘爱民[6]认为阳气亏虚为本病重要的病因。湿热与瘀血互结,久之致使卫阳虚弱,无以祛邪。这类患者,大部分病情较长期,多为中老年患者,或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药性苦寒的中药,出现舌淡,苔薄白腻,脉弱。以温阳散结汤(自拟方)为基础加减,以温阳固表、除湿通络散结为原则,药用炮附片、生黄芪、桂枝、以复阳而化湿,为主药,柴胡、陈皮理气行气,使阳气得通,生薏仁、苍术、黄柏、白鲜皮、连翘祛湿,当归、蜈蚣、全蝎,养血祛风散结。
        结节性痒疹的治疗给医生和患者均带来了很大困扰,我们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其深入研究,解决患者的病痛。
        参考文献:
        [1]王艳宏.从黄元御学术思想探讨结节性痒疹病机[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4):94-95.
        [2]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临床诊疗指南》[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4]邱芳,闫学文.边天羽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经验拾零[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6):88-89.
        [5]董银凤,沈堂彪.养阴和营治结节性痒疹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8):616.
        [6]徐茗圆,刘爱民.刘爱民教授运用温阳散结汤治疗结节性痒疹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