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祛湿三方在脾胃湿热证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4期   作者:张茂礼
[导读] 温病祛湿方可以帮助温病患者起到祛湿的目的
        张茂礼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  重庆  400000
        摘要:温病祛湿方可以帮助温病患者起到祛湿的目的,和方剂的辩治特点以及方证对应原则相结合,将温病祛湿法作为药方名称,所以称之为温病祛湿方。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和人的体质具有密切的联系,脾胃虚弱是因为湿邪侵袭,导致患者出现内湿,湿邪郁久化热导致出现湿热情况,是湿热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将温病祛湿方和辩治特点以及方证论治原则进行结合,合理运用温病祛湿方,治疗脾胃湿热症 患者,为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温病祛湿方、脾胃湿热证、运用效果
        温病方证体系,就是分析温病方剂对应的适应症,辨证疾病,进而对方剂的种类进行快速辨别。临床中对于方证的应用规律是以抓主证、分析病机、检查体制为主,进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基础。温病祛湿方是利用方证论治理论,结合温病中的祛湿法,进而我们可以将温病中的祛湿方剂整理到一起,我们将其称之为温病祛湿方。温病祛湿方的作用就是宣畅气机、和胃运脾、通利水道、化湿泄浊,重点就是祛湿,通过祛湿法将气机畅通,有能够起到良好的走汗退热的效果。湿热病的病机是因为患者出现脾胃内伤、感外邪,进而引发该病,湿热一般是因为湿聚引发热[1]。温病祛湿方就结合方证理论,一宣气化湿、分利湿邪、燥湿泄热为根据,提出三种不同的治疗药方,分别为:三仁汤方、茯苓皮汤方、王氏连朴饮方。本次理论应用温病化湿方的特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论治,治上焦宜轻,以芳香辛宣为宜,治中焦宜平,以辛开苦降为宜;治下焦宜沉,以淡渗利湿为宜。
1.脾胃湿热症
        中医角度来看,湿热属于六气中的二气,是主要的、常见的致病因素。在现代医学中,抗生素的频繁使用以及滥用现象普遍存在,外加肥甘厚味摄入,进而导致湿热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脾胃湿热证是因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运引发的,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肢体困重、舌红苔黄、呕吐恶心、脉滑数等情况。湿热病的主要发病位置在脾胃,脾胃一同属于中州,是水谷受纳腐熟运化的地方,可以对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进行感受,由此可见,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临床中的脾胃病一般是脾虚夹有湿热情况。湿热外受、同气相召、易犯脾胃。由此可见,脾胃的功能状态会对湿热病的发病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2]。脾胃虚弱属于内部因素,因为患者平日摄食生食、过度劳累、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导致其脾胃运化出现异常情况,水湿内停,蕴而化热,虽然没有之间引发疾病,但是会存在发病趋势,如果外界湿热毒邪明显,则会内外相引,最终引发疾病。
        温病湿热证患者是因为其外感湿热、邪气入侵到脾胃,进而引发的,从中医角度来看,该病属于急性外感湿热证的范畴。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脾胃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治疗中,其治疗原则为清热化湿,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加减用药。临床中,温病湿热证以及脾胃湿热证之间关系复杂,所以,需要通过方证辩治方法,合理应用温病祛湿方治疗脾胃湿热证患者,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2.温病祛湿三方在脾胃湿热症中的应用情况
2.1三仁汤方
        以一男性患者为例,患者因为存在间断性胃脘部胀满疼痛,病程为12年,患者没有明显的诱因,发生胃脘部胀痛、疼痛、呃逆等情况,没有发生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情况,口中粘腻,且存在异味,大便不畅,小便正常。舌质较暗,苔色白黄,选用三仁汤对患者进行治疗,药方组成为[3]: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法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陈皮、苍术、茵陈、莱菔子、生甘草,用水煎服,每天服用1剂,分早晚服用,共需要服用14剂,服药期间,患者需要以清淡饮食为主,禁忌食用辛辣性、油腻性的食物,二诊后,患者的胃脘部疼痛明显减缓,同时,口干、口苦、口中粘腻异味情况明显缓解,大便和小便均正常。患者的舌质暗红,舌苔略白,继续给予患者茯苓、藿香、佩兰、炒白术,水煎服,每天一剂,分成早晚服用,共需要服用14剂,14d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的胃脘部胀痛情况完全消失,没有口干、口苦等情况。
2.2王氏连朴饮方
        以一男性患者为例,其体胖,15天前没有任何原因,出现流鼻血、鼻腔干燥等情况,自行使用红霉素软膏,鼻干有轻微的缓解,同时伴随精神疲惫、身体乏力、口干、睡眠失调、大便存在黏性、小便正常情况,通过王氏连朴饮方进行治疗,药方组成为[4]:厚朴、黄连、石菖蒲、法半夏、芦根、炒栀子、藿香、佩兰、陈皮、滑石、通草、生薏苡仁、生地、茜草、侧柏叶、生甘草,用水煎服,每天服用一次,分早晚服用,共持续服用7剂,同时,告知患者服药期间,禁忌熬夜,以清淡饮食为主。二诊后,患者没有再流鼻血,偶尔会出现身体乏力等情况,仍然存在口苦情况,睡眠良好,二便正常。然后在以上药方中加入白蔻仁、玄参,继续服用14剂,服用方法和上述情况相同,服用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3茯苓皮汤方
        以一男性患者为例,患者于三个月前,发现尿蛋白,腰部偶尔会出现酸困、全身乏力等情况,尿中存在大量的泡沫。患者服用茯苓皮汤方进行治疗,药方组成为[5]:茯苓皮、生薏苡仁、猪苓、通草、淡竹叶、大腹皮、泽泻、法半夏、陈皮、滑石、厚朴、石菖蒲、郁金、炒白术、白蔻仁、生甘草,水煎服,每天服用一剂,分早晚服用,持续服用7剂。服用期间,需要保温,防止出现感冒,需要以清淡饮食为主。二诊后,患者无腰酸、乏力情况,尿中泡沫大量减少,仍然存在口苦情况,口中无黏腻情况、睡眠良好,大便不成形。然后以上方为基础,除去大腹皮,加入茵陈、黄岑、车前子,共服用7剂,用法和上述相同,需要以清淡饮食为主。
3.结语
        湿热之邪的治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温病祛湿方对脾胃湿热病进行治疗,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以及体制均以湿热为主,所以,脾胃湿热病的治疗中,应用温病祛湿方进行治疗,既能够预防湿热病,又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袁永贵.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19):66-67.
[2]路亚民. 连朴饮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005(004):150-151.
[3]朱智耀, 李宁, 李可歆. 李世增教授临证应用三仁汤经验探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13(12):40-42+77.
[4]钱屠萧萧, 闻新丽, 寇媛. 脾胃湿热理论临床运用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 28(17):68-69.
[5]茆春阳, 牛阳, 杜燕. 浅析温病祛湿三方在脾胃湿热证中的运用[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2(03):106-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