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4期   作者:谭秋香
[导读] 目的:探究镇静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具体应用。
        谭秋香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CU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探究镇静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本次实验研究主要以收治的60名重症监护病房儿童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两个组别进行研究,一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则需接受镇静护理干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后,对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和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对照。结果:在两组研究患儿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治疗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与呼吸机的时间都要相对更优。结论: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实施镇静护理,对于帮助幼儿环节疼痛以及改善他们的病情相对十分有利。
关键词:镇静护理;儿科重症护理;监护病房;应用
        引言
        一般情况下,进入到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病情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状态了,疾病的疼痛、相对陌生的环境和相关的辅助性仪器等等,都会导致患儿不自觉得出现焦虑甚至是恐惧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患儿会出现挣扎与哭闹等现象,而上述行为对于患儿的治疗与恢复都是非常消极的,严重情况下甚至会让患儿受到极大惩罚。基于此,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对患儿提供有效的镇静护理措施十分必要。本次研究活动主要将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镇静护理的应用意义与有效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某院接受治疗的60名患儿作为研究主体,其接受治疗的时间主要在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灵活依照患儿的自愿选择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的筛选与分组需尽可能依照随机原则进行。接受一般常规治疗的患儿中,包含男童18人,女童11名,这些患儿的年龄区间主要保持在了8个月至9岁之间,并且平均的年龄大约是(3.0±0.48)岁。而另一组的患儿中,包含男童16名,女童14名,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1±0.47)岁。另外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查阅可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的统计学方面的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体的操作对策包含如下几点:
        ①密切的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严谨察看患儿在服用药物之后表现出来的具体反应,如果出现了任何的症状,都要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有效的对应措施。
        ②每天对病房进行最少两次的清扫,尽可能保证室内卫生,促使患儿的治疗环境十分安逸与舒适。
        ③呼吸同步和每日唤醒,每天早上固定时间暂时停止有关镇静药物的服用,并且呼唤患儿。仔细与严谨的观察记录患儿具体的临床指标变化和实际病情,令患儿的身体特征时刻保持在医护人员的监视之下。
        ④合理控制病房内的空气湿度、温度变化与安静状况等,促使室内具有相对充足的阳关,逐渐完成定期的消毒工作。
        ⑤科学与合理控制患儿输液的速度,对医生来说,需灵活依照患儿的实际年龄以及具体的病情状况合理完成药物剂量的合理调控。
        研究组的患者主进行镇静护理。
        ①环境护理。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儿创造更佳的居住环境,尽可能合理控制治疗时期的噪音,减少患儿的运动量,合理控制患儿的实际外部刺激,促使患儿可以尽可能在安静的环境内接受治疗。
        ②心理护理。由于某方面的原因,患儿极有可能会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需合理的评估有关患儿的焦虑紧张状况与神经功能状况等,提供合理的心理护理,适当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为患儿提供更多的鼓励。对于那些使用呼吸机与镇静药物等的患儿,需注意每隔半小时的时间做好镇静评分与记录。
        ③药物评价。对护理人员而言,需灵活依照患儿的实际状况,依照医生的嘱托对药物的实际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严谨的关联患儿的生命体征,将患儿对于药物的依赖程度适当的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
        ④现如今,镇痛镇静是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是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镇痛镇静药物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存在相对显著地抑制性作用,基于此,需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观察。在对镇静与药物反应进行客观监测之时,从护理人员的角度而言,需相对熟练的掌握服用药物之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良症状,在保证高度警惕的前提下发挥合理预防措施的作用。不仅如此,护理人员还需合理控制输液的整体速度,严谨记录止痛药的实际用量以及使用频率,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控制。
        1.3观察指标
        合理制定研究对象状况的调查表,合理完成设计工作,其中具体的内容包含患儿的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呼吸机的使用时间等。利用RSS开展镇静评分工作。它一共分为6个等级,6分的患儿十分嗜睡,也没有反应;5分的患儿也存在嗜睡现象,对于轻叩眉间或者是大声听觉的刺激反应总体来说相对较为迟缓;4分患儿存在嗜睡现象,对轻叩眉间与大声听觉刺激反应十分敏锐;3分对外界人员的问话有反应;2分患儿对于医护人员的问话会产生反应;1分表示患儿存在焦虑与躁动不安等方面的状况。有效进行患儿具体情况的评分,其中,分值越高的话,代表着实际的镇静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发挥各类专门软件处理方式效用,运用X2对技术资料进行客观检验,利用t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可知,患儿的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呼吸机时间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各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更为优化,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表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2.2对两组患儿的RSS评分进行客观对比,通过客观比较可知,患儿接受干预之后的3、6、9天,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与对照组,并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患儿RSS评分对比
        3.讨论
        镇静主要是一种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要去对人的神经活动所产生的一种抑制效应,其主要的作用是帮助病人积极环境病情,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舒适度。儿科的各种各类重症病房中,镇静所起的实际效用大约是通过机械通气、气管插道和其他方面的操作方式等,尽可能控制患儿的整体躁动,尽可能缓解患儿内心的恐惧与焦虑等,适当增加镇痛效果,合理控制患儿的实际行为与行动,尽可能防止出现任何的意外。在本次研究活动中,总结了幼儿利用镇静剂出现的阻碍因素与具体的护理措施。
        3.1儿童使用镇静剂的阻碍因素
        ①缺乏客观认知。现如今仍旧有许多的护理人员觉得危重患儿的疼痛感很弱,因此忽视了对于幼儿恐惧与焦虑心理的疏导。对镇静的主观认识也不足,一般认为患儿并不适用镇静剂,对于镇静程度的有关主观评估的依赖太过,上述诸类现象,都是令镇静效果受到冲击的重要挑战之一。对于一些危重患儿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的状况与年龄差异,缺乏对监测与镇静的评估标准,都会导致镇静在临床的开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②镇静程度不足或过度。相对适宜的镇静程度对于缓解患儿的疼痛与恐惧,提升患儿舒适度非常有利,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客观合理衡量临床护理的一项重要性标准。但是需注意的是,镇静不足的情况下,会令机械通气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继而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潜在性安全危机,例如非计划性拔管或者摔伤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换言之,如果镇静过度的话,会导致呼吸机的具体使用时间被极大延长,而呼吸机的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与神经肌肉系统紊乱等产生的概率。
        ③耐受与戒断综合征。这是患儿长时间使用镇静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保持患儿镇静的药物主要包有咪唑安定与芬太尼等。在具体的研究调查结果中显示,如果对某种镇静药物持续的吸收,很大可能会令患儿出现耐药、依赖与戒断性症状等。对患儿进行大剂量的药物使用,或者是长时间的使用药物,都可能会导致出现耐药与戒断方面的症状。从护理人员角度而言,需对戒断体征与症状的发生进行深入观察,停药过程中需尽可能减少药物使用的实际剂量,灵活依照药物的实际特性进行简短停药或者是口服等方式,降低出现戒断症状的概率。
        ④风险与副作用。对于一些危重症患儿而言,使用镇静剂之后,有很大的几率会出现一些呼吸困难、心扉功能逐步降低与肺换气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患儿的生命健康状况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普遍的现象之一就是呼吸抑制、气道梗阻以及窒息等问题。不仅如此,镇静也会导致患儿出现永久性闹损伤等问题,其与监测设备数量有限、镇静剂使用量有限、不同药物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3.2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镇静护理
        ①合理创建可执行的镇静标准。将循证医学作为重要的基础,镇静标准的使用可有效帮助护理团队熟练地使用相关的评估工具,施行合理有效的干预对策,可有效提护理的整体质量,例如,客观事实有关医护合作创建的镇静标准,非常有助于控制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实际发病率。
        ②明确护理人员在镇静中的角色。
        首先,镇静用药管理。镇静剂的实际剂量、持续的时间以及具体的应用方式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儿的具体治疗效果和最终的护理效果。基于此,开展手术治疗工作时,有关护理人员对于镇静用药的管理工作开始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于非麻醉师的护士管理静脉镇静中的药物是保持中立态度的,不反对也不提倡,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尽可能熟知各类镇静药品,及时做好有关急救装置的检查工作,像是吸引器、急救药物与气道等。从护理人员的角度而言,需注意依照主观镇静评分系统,客观评分镇静用药的总体效果,例如舒适量表、密西根大学镇静量表等,以此为有效提升患儿舒适度,开展早起干预工作创造良好的证据基础。但是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对于镇静的评估工作需将患儿疼痛评估与潜在的精神问题解决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非药物镇静管理。在重症监护室中,环境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诱因之一,从护理人员的角度而言,需尽可能降低噪音、强光等的控制工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利用冷敷、热敷、更改体位等方式,尽可能缓解患儿潜在的焦虑与躁动等。一些带有目的性的音乐治疗的方式,可帮助患儿保持血压、呼吸与心率的正常,对有效减轻患儿焦虑与疼痛感非常有利。非药物管理在镇静中的相关效果受到了很大程度的争议。从临床医护人员角度看来,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的探索出更为高效合理的镇静管理方式与客观的评价体系,总结探索有效结合药物镇静与非药物镇静的对策,提升危重症患儿的整体舒适程度。
        最后,专科镇静护理师的培养工作也是一种必然现象,其不但可有效保证镇静成功率,同时对于提升病人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足程度也很有利。对专科镇静护理师而言,通过与医生建立合作关系,可有效提供相对直接的联系,令轻度至中度镇静的病人可安全进行用药。另一方面,镇静护理师最为显著地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度镇静方面,具体包含有对患儿的身体状况以及健康史等的评估。总之,在国内外研究中,镇静护理是对于患儿的镇静管理有着重要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具体显示结果可知,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逐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都要更好。基于此,发挥镇静护理干预措施作用,可有效提升整体治疗效率,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ICU中,发挥镇静护理的作用,对于消除患者内心的消极情绪,逐渐为患儿创造一个健康与安全的环境极为有利,并且对护理人员来说,需具备相关意识,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从当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发现,我国有关危重患儿镇静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十分有限,因此对临床医护人员而言,需客观摸索相对全面与系统化的评估体系与相关管理方面的标准。另外在儿科重症监护房中接受镇静护理干预,可帮助患儿接受更好的治疗,加速患儿恢复健康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勇,刘晔. 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镇静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人人健康,2020,(06):155.
        [2]靳玲云.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应用镇静护理的价值评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11(05):452-454.
        [3]丁飞,荆孝帅. 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镇静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8):95.
        [4]孟红君. 优质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2):251-252.
        [5]冯霞. 镇静护理干预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2017,26(08):1512-15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