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   作者:佳娣1 樊晓瑞1 赵爽1 赵晓龙1刘旭2*
[导读]
        佳娣1 樊晓瑞1 赵爽1 赵晓龙1刘旭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000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50000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小梁切除术,研究组患者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视力及眼压指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及眼压改善情况均好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眼压改善情况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整体效果较好,可作为优选手术方案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属于眼科常见疾病类型,主要症状表现为眼痛、畏光、头痛、视力锐减等,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干预可能导致患者视力丧失,对患者自身健康及日常生活工作影响极大[1]。相关研究指出[2],青光眼患者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造成患者失明的几率最高,以往多借助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干预,但术后并发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51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8:23,年龄为48-74岁,平均年龄为(64.72±3.46)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为(5.01±1.62)年;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5:26,年龄为46-76岁,平均年龄为(65.21±3.37)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为(5.11±1.57)年;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两组患者均经临床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且排除存在眼部手术史、血液疾病、严重功能障碍等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方面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事实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借助盐酸奥布卡因进行术位表面麻醉,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眼球周围及结膜下部位浸润麻醉处理,手术期间做好止血处理工作,以角膜缘为基底进行巩膜瓣制备,尺寸在3-4cm,厚度为1/2-1/3,透明角膜侧切口部位开放后周切,切除瓣下位置小梁组织1-2cm,巩膜瓣修复完成后,进行预缝合处理;借助生理盐水判断巩膜瓣房是否存在渗漏情况,无渗漏后继续缝合完毕;应用地塞米松进行下穹窿球结膜注射干预。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复合小梁切除术,方法:球结膜瓣制备方法及巩膜瓣制备等均同对照组,应用0.2-0.4mg/ml浓度丝裂霉素将医用棉片浸润后放置于巩膜瓣下,约3min后取出,清洗巩膜瓣及结膜瓣下组织;穿刺患者角膜2点或10点为,房水放出后进行眼压调整,切除1-2cm小梁组织,虹膜根切,巩膜瓣恢复后进行缝合处理,后续应用地塞米松干预。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改善情况。视力: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对患者视力矫正改善情况进行评定;视力在0.6分及以上为4分,0.3-0.5为3分,0.1-0.25为2分,0.1以下为1分。眼压: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对患者眼压水平进行测量,测量前要求患者选择坐位,对其头部高度进行调整,头正位进行眼压测量,共测量3次,要求每次误差值低于2mm Hg,计算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0.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视力及眼压指标改善情况借助均数标准差描述,应用t检验;以P<0.05时表示两组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在视力及眼压指标方面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眼压改善情况均好于术前(P<0.05);术后1周,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眼压改善情况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相关学者研究指出[3-4],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与术区验证发硬及纤维细胞增生等存在关联,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中加用撕裂霉素进行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压较手术前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患者视力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通过分析认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的整体效果较好。有研究表明[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主要是在传统小梁切除手术基础上进行延伸变化而来的手术方案,在一定程度强化了手术效果及整体安全性。上述研究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赵洲,俞水波,陈微,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21,26(01):86-88.
[2]冯巧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04):528-531.
[3]李秀军.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02):149-152.
[4]张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评估[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01):60-62.
[5]周晶,王辉,孙曹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及复方樟柳碱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21,27(01):199-20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10);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项目(项目编号ZHY-03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青年科学基金QC2018115)                                                         作者简介:董霏雪(1983-),女,硕士,主治医师,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诊疗中心学术继承人。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职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邮箱:godsend126.com                                                                  
通讯作者简介:刘旭(1984-),男,硕士,实验师,现就职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实训中心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痛风、肿瘤和退行性老年病的研究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