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院院前急救的相关措施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   作者:张莉莎
[导读] 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张莉莎
        北京海淀第十八退休干部休养所门诊部 100086
        摘要: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在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过程中,院前急救工作得到了有效改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开展。介绍了院前急救工作的主要特点,分析了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院前急救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疗水平;医院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意识越来越重视,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受复杂条件和特殊环境的影响,院前急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相关单位要结合院前急救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优化措施,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为院前急救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持。
2.院前急救工作的主要特点
    突然性。院前急救的病人多为突发性创伤。由于突发性因素的影响,院前急救工作较为复杂。
        紧迫性。院前急救患者的症状往往更为严重,因此抢救时间更为紧迫。医院接到急救通知后,应及时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立即实施抢救措施,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立即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救治。在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患者家属大多存在恐惧和焦虑情绪,这就要求医院迅速对患者进行救治,提高了院前急救的紧迫性。
        多样性。许多突发性因素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包括各种突发性创伤或疾病引起的问题。很多急诊病人会涉及到多种因素,甚至无法弄清客观信息和病史。受多种因素影响,要求救援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疾病和损伤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3.院前急救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3.1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许多医院将先进的设备和训练有素的急救人员集中到临床治疗领域,难以有效满足现场救援的需要。另外,约有20%-30%的患者不需要现场救援,甚至救护车空车,不仅浪费了医疗救援资源,也给其他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院前急救工作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流动性,不仅病因复杂,病情危重,而且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加之急救环境复杂,对救援人员的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工作的规范化,尤其是走访不及时的情况。
3.2医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应急队伍建设不强。院前急救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扎实的急救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确保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反应。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医疗需求相对较高,医疗人员数量难以满足当前的医疗需求,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应急人员数量有限。不少带车急诊的医生,都不是专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甚至有些医生没有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或者有技术操作,不熟练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急工作的有效性,增加了医疗事故的风险。
        对于院前急救,时间就是生命,但很多急救人员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存在着心麻、甚至不顾生命的情况,他们也不能尽责。在紧急情况下,存在工作不积极、准备不足等情况。
3.3病患层面存在的问题
    很多患者或家属拨打急救热线时,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对病情描述模糊,给急救中心的调度带来一定困难。由于他们不了解病人的病情,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也很难了解相关的抢救工作。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命安全。虽然有一定的急救意识,出现问题后可以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会出现应急人员被动等待的情况。候诊期间不能及时有效的自救,不仅会加重患者病情,还会延误诊疗时机。


4.优化院前急救的具体措施
4.1完善急救服务体系
    一是增加与急救相关的医疗设备和救援车辆,为应急人员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如隔离式防毒呼吸机、防护服等,确保应急人员能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其次,要提高沟通网络的完整性,确保医生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最后,要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积极建设急救站,缩小应急半径,切实提高应急能力,为有效开展应急工作提供保障。
        合理设置值班制度,确保应急电话能专用于专线,并定期检查通信网络,确保应急电话随时保持畅通。同时,要充分了解各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提高应急线路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应急处置相关人员要保证用语规范化、文明化,不仅要提高答疑的严谨性,还要全面查询救援人员的信息,并详细记录,确保应急调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2加强院前急救事业建设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促进院前急救健康发展。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提供有效帮助,特别是对“三不”人员。他们还应给予相应的医疗补贴,避免弱势群体面临过高的医疗压力,减轻救援人员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医院也要加强院前急救事业建设,加大急救资金投入,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吸引更多医学人才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4.3加大急救队伍的建设力度
    急救人员的专业能力将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切实落实院前急救工作,建设专业的急救队伍,做好急救人员的培训工作。一要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心理疏导,不断提高急救人员的抗压能力。二是不断提高应急人员的职业道德,树立艰苦奋斗、奉献精神。三是要加强对急救人员的法律指导,确保急救人员能够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加强应急人员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确保应急工作有序开展。五是加强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急救效率快的队伍,全面提高急救人员院前急救水平。从理论上讲,急救人员需要充分掌握相关的急救制度、急救流程,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科学地编制和运用应急预案。六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
4.4普及急救知识
    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效果,除有效落实院前急救工作外,患者及其家属应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确保急救人员到达前,能合理运用急救措施进行自救,为后续工作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还要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通过发放急救手册、组织公众讲座等方式普及急救知识,提高人们日常预防伤害意识和应急能力,不断提高急救成功率。
4.5急救与相结合,共同开展院前救治活动
        全科医师急救的专业技术水平必须相同。医院纳入应急调度系统,服从调度,急救与相结合,共同开展院前救治活动。例如,如果社区处于心脏骤停等猝死的危急情况,家属随后拨打120求助电话,则小区最近医院的全科医生根据情况被派往现场。在救护车无法及时赶到现场的等待期内,社区全科医生将先从医院赶到现场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治疗治疗,然后与到达现场的专业救援人员联系,并将其转移至最近的综合医院救治。每一医院都是中心,辐射整个社区,每个应急分站都是区域中心,辐射多个细胞。新模式可以覆盖社区各个角落,实现全覆盖,分担城市应急服务压力。
5.结束语
        随着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院前急救和社区初级保健同时蓬勃发展。按照国家主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国内各城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大力发展院前急救和医疗。院前急救是居民健康的第一线和健康的先锋,医疗是健康的守门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生命保护者的责任,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这也是政府关心民生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针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议,期望日后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蔡兆斌.国内外院前急救现状与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19(7):775—777.
[2]田建广.上海市院外急救业务运行情况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2(5):467—469.
[3]崔晓丽,王鑫,杨宁,等.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人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0(11):1034—1037.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5.11.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