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分析仝俐功治疗面瘫后遗症的理论基础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6期   作者:   侯 强 李宝纪
[导读] 面瘫后遗症治疗多效果不理想,仝俐功主任医师临证近七十
         侯 强    李宝纪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 宝鸡,721000
         摘  要:面瘫后遗症治疗多效果不理想,仝俐功主任医师临证近七十年,治疗面瘫后遗症:面肌瘫痪、痉挛、倒错、跳动,效果理想。通过《黄帝内经》相关其理论,分析仝俐功老师治疗面瘫后遗症学术观点,从而不断挖掘整理仝老学术经验。
         关键词:《黄帝内经》;仝俐功;面瘫;
  仝俐功,河南博爱县人,1934年出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精通中医针灸理论,擅长治疗针灸疑难危急重病症,尤其对面瘫、中风瘫痪治疗具有独到见解和专长。仝老中医学术重视中医经典,对难治病均能从经典出发,应用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本文试通过《黄帝内经》,探讨仝老治疗面瘫后遗症的理论基础。
“面瘫”又名“口眼喎斜”“ 吊线风”“ 卒口僻”“ 卒口 僻”,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可见中医对面瘫的认识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面瘫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也 在国际中获得普遍认可,SCI 中收录的有关针灸的文献已达 2000 余篇,其中不少就是关于针灸治疗面瘫的。但是,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有少数患者会留有面瘫后遗症,表现为:无抬眉运动或抬眉低,大、小眼或眼上睑松弛;抬眉时嘴角上错、闭眼时牵动嘴角、鼓嘴时眼小,鼻唇沟浅,面部僵硬、 滞食、流泪;面肌跳动等。
         1、面瘫后遗症的发病原因:
         1、1:《内经》文献依据
《灵枢.百病始生》(引文下均出自《王洪图<内经>讲义》):“风雨伤于上,清湿则伤下”[1] 268。风为阳邪,为百病之长,头面在上,为阳,故风邪是导致面瘫的主要原因,此“同气相求”。《灵枢 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虚邪所指:第一:为不正之邪气,如夏天之冷风;寒冬之热风。第二:正气内虚之人。《素问.平热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303。本条,在此处指肾阴虚之人,容易感受风邪,但本条泛指:人体感受外邪的客观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 [1]38。风邪善行,风胜则出肢体抖动。“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1] 236,寒为阴邪,寒邪侵犯人体,腠理闭塞。腠理闭塞,卫气不能正常宣散,气机不畅。
1、2:学术思想发挥
第一:面瘫后遗症的出现与人体制明显相关。“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1] 236,“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 至真要大论》)” [1]258,仝老师提出,阳虚之人容易寒化,阴虚之体容易热化。平素肾水不足之人,则外邪容易引动肝风面肌跳动;脾胃素弱之人,则气血不足,则多见面肌失养瘫痪形成;脾肾阳虚之人,经脉失温,则容易出现面肌僵硬。
第二:面瘫后遗症的形成与饮食密切相关。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气血乏源,经脉失养,则瘫痪久。另外:饮食偏嗜,多食甜,则容易酿生湿热。多食煎炸,则耗伤津液。
第三:与早期治疗是否及时,是否得当相关。在早期,针刺取穴太多,局部针刺过重,则伤及经脉,则容易出现倒错、痉挛。
第四:仝老认为在面瘫后遗症多见寒邪入里化热。导致面瘫大多为:风证、风热、风寒,风证、风热导致面瘫,风性清扬,热性疏散,气血多不凝滞,人体阳气不伤,则多无后遗症。风寒治疗不当,寒性凝滞,则痛久、痉挛,入里化热,耗伤气血,引动肝风,则面肌跳动。
2、面瘫后遗症的发病机理
2、1:《内经》文献依据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 生气通天论》)” [1]205,此虽多指湿邪不去,或六气入里化火,出现阻碍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拘挛或痿废,但与面瘫后遗症之眼睑无力,面部拘挛 、倒错相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 至真要大论》)” [1] 258。 肝主筋,风气通于肝,肝脉上巅,所以目眩、抽动多与肝血不足、肝阳上亢相关。肾应冬,其性寒,寒性收引,寒性凝滞,故寒邪多出现拘急挛缩。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则容易感受寒邪,出现拘急收引。
2、2:学术思想拓展
         第一:面瘫后遗症证面肌跳动,与“风”密切相关。仝老认为:外风引动内风,则见面肌抽动。另外,仝老师指出:风邪易祛,寒邪滞经络,入里化热,亦可引动内风,出现面肌跳动,此型最重,早期耳后疼痛重,多兼舌前味觉消失,面肌跳动、倒错出现早。
         第二:“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 生气通天论》)” [1]205,此为外湿,形成湿热,仝老师认为,人体七情失和,亦可出现,气血运行不畅,内生湿热。
         第三:寒性凝滞,面肌僵硬,挛缩多与寒邪有关。仝老师在此基础上发挥提出:气血不荣的观点,经脉失养,亦可出现,面肌僵硬;寒多与肾阳不足相关,但痉挛为筋,肝寒亦可出现。
3、面瘫后遗症的治疗
3、1:《内经》文献依据
         《素问.太阳阳明论》[1] 142:“阳明者,表也,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阳明者,胃也,三阳经结循行于头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配合脾亦行气血津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素问 至真要大论》[1] 435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寒邪伤人,或者寒证,则用温药。《素问 调经论》[1] 250:“血气者,喜温而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为气虚”。气血喜温恶寒,寒则凝滞,温和则运行通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1]63:“故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 痿论》[1] 351:“岐伯曰:各补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辨别受病经络,受病脏腑,通过补荥穴、通俞穴,把握相应的时间节律,使气血和畅。
           3、2:学术思想发挥
           第一:针刺面瘫后遗症面肌松弛、瘫痪,注重足阳明胃经,注重后天之本。仝老师提出,面瘫3月以上,必问饮食状况,平素脾胃功能,针刺时静则取近,如左侧面瘫痪,眼睑下垂,取左侧:攒竹、阳白与鱼腰对刺,并取足阳明胃经:天枢、足三里。面瘫6月以上,病久必穷极于本,在针刺顽固性面瘫后遗症注意补肾,针刺:关元、气海、肾俞。
         第二:面瘫后遗症多为病久,病位深,病在经。仝老师再继承《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1] 63:“故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基础上,在治疗面瘫后遗症面肌跳动时,提出动则取远,从上至下针刺的观点。例如左侧针刺,取右侧:四白、阳白、迎香、合谷,通过兴奋对侧,抑制患侧,从而达到阴平阳秘。依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取:太冲、行间、三阴交,以滋水涵木。
         第三:对于面肌僵硬者,从《素问 调经论》[1]250:“血气者,喜温而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为气虚”采用用艾灸、火针,温阳散寒,疏通经络。并提出“四点加一圈”的治法。例如右侧面瘫,肌肉僵硬,取右侧局部穴:地仓透颊车、颊车透下关、下关透四白、四白透颊车、双合谷、双足三里。
         第四:针刺时注重荥穴及俞穴。面部肌肉萎缩者,针刺足阳明胃经,取荥穴内庭、陷谷。
         第五:预防出现面瘫后遗症。结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 平热论》)” [1]303 ,在面瘫早期注意扶正,并提出以散、浅、远针刺法则为主,避免引邪入里,损伤正气。如面瘫早期,以祛风为主,针刺:风池、风府、合谷、太冲、足三里。
           
【1】、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