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聊城市中医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评价健脾消食膏摩腹联合敷脐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脾胃气虚型厌食患儿60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消食膏摩腹并敷脐治疗,对照组给予健胃消食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恢复情况及血红蛋白、血锌水平。结果: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6.76%,对照组为73.33%。结论:健脾消食膏摩腹联合敷脐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疗效明显。
关键词:健脾消食膏;膏摩;小儿厌食;脾胃气虚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时间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甚至拒食的一种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我国小儿厌食症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率高达12%-34%[1]。目前西医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多局限于对锌等元素的补充与摄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酶的分泌及活性[2]等方法,但这些疗法都较为局限。中医治疗从整体观出发,重视调理脾胃,对本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中药的苦味感患儿不易接受。因此,寻求一种疗效确切又宜于患儿接受的小儿厌食症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热点。膏摩是用中药膏作为介质进行推拿的治疗方法,它结合了中药和推拿二者的优势。穴位贴敷是利用药物贴敷穴位,刺激穴位,而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我们用膏摩联合敷脐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收集时间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从中选出60例脾胃气虚型厌食患儿,依据患儿入院时间顺序进行分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胡亚美、江载芳主编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制定:(1)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量较前减少1/3-1/2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以上,排除其它系统疾病;(2)体重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食欲习惯或喂养不当史。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第二版》[4]中对脾胃气虚证的诊断: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1.2.3纳选标准:符合上述标准;患儿及家属知情且已签署同意书;年龄2~14岁,包含2岁及14岁;病程≥2周。病例排除标准:属过敏体质或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其他疾病如胃肠炎、神经性厌食、肝炎等影响所造成的厌食者;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系统疾病者;治疗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正在接受相关治疗以及停止治疗不足1周者。
1.3 方法
治疗组:拟健脾消食膏(组成:太子参50g、白术50g、茯苓30g、山药50g、枳壳2 0g、砂仁20g、山楂30g、鸡内金30g、炙甘草20g)。将以上药物共研细末,浸泡在75%的酒精中,24小时后,再加入适量的凡士林,用微火加热,至色变微黄,不要出现焦糊,然后过滤,冷却后备用。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位,充分暴露上腹部,术者手上涂少量健脾消食膏作介质以右手掌根轻轻贴在上腹部,首先逆时针摩腹50次,继而顺时针摩腹100次,共完成摩腹150次。摩腹操作结束后取适量健脾消食膏均匀涂抹在专用防过敏贴的中央处,然后敷于神阙穴,持续敷贴8小时,每24小时更换1次。治疗7天为1个疗程,总共2个疗程。
对照组:予口服健胃消食片(由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6021464),组成:太子参、陈皮、山药、炒麦芽、山楂。用法:研服或咀嚼,2-4岁 2 片/次,5-8岁 3 片/次,9-14岁4 片/次。每日三次。
1.4观察指标
相关症状食欲、食量、汗出、二便等相关体征面色、神色、舌质舌苔、脉象或指纹等。相关理化检查血红蛋白、血锌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疗效比较(见表1)
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5(16.67) 20(66.67) 4(13.33) 1(3.33) 96.67
对照组 30 1(3.33) 9(30.00) 12(40.00) 8(26.67) 73.33
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 和73.33%, 经χ2检验, 两组患儿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0 20.30±4.88 4.87±3.03*Δ
对照组 30 20.13± 4.76 8.90±4.0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Δ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健脾消食膏和健胃消食片对临床症状改善均有良好效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健脾消食膏对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健胃消食片。
2.3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比较(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比较(±S,g/d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0 122.80±17.74 129.57±17.10
对照组 30 123.00±14.95 129.90±11.98
注: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两组用药后在提高患儿血红蛋白含量方面疗效均不明显,组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方面相当。
2.4两组治疗前后血锌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锌比较(±S,ug/m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0 7.15±2.02 9.41±2.40
对照组 30 7.18±1.89 8.23±2.07
注: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提示两组用药后均可提高患儿血锌含量;组间比较P<0.05 ,有显著性差异,证明两组对提高血锌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健脾消食膏组方中太子参,性平味甘入脾经,功能益气生津健脾。白术苦甘温,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其甘温补脾家之元气。上两味共为君药。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为健脾渗湿之要药,山药,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益气养阴,健脾而不碍脾运。二者共为臣药。全方在上述补气健脾药物基础上佐用消导药物,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积,与白术相伍,一升清,一降浊,脾胃调和,符合脾升胃降之理。砂仁归脾胃经,辛温气香,行气化湿、醒脾和胃与补虚药同用补而不滞。鸡内金,性平味甘归脾胃小肠经,健运脾胃、消积化滞。山楂可消食化滞以消食积。使药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诸药相伍,运脾健胃而不使中气阻滞,宽中消导而不伤及气津,醒脾运行,开胃化滞,共奏醒脾健运、和胃畅中、消滞进食之功。本方实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消痞满,反映了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疗特点。
健脾消食膏摩腹结合了中药和推拿二者的优势,疗效更显著。健脾消食膏敷脐,一方面可刺激神阙穴,促进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入络直达病所,调和气血,恢复阴阳平衡,健脾益气,达到健脾增食之目的;另一方面可避免小儿因拒绝口服中药所带来的困难,且能跳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利于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竺青华,姚伟光,徐佩华.肥儿合剂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2):127-129.
[2] 陈舜年,许春媒,张寅,等.小儿厌食与胃动力的关系[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21(1):60.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第7版:1275.
[4]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