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华,周玉玲,刘为军,邵恒,胡云慧,许绍军,刘成娟
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650034
2.云南中医药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目的:探讨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在老年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医养模式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将128例老年慢性便秘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62例,研究组6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便秘护理,研究组针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即制定最适方策并实施,进行标准化管理。结果:开展活动后,研究组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目标达成率分别为110%。结论:开展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改善便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护士中医素养和圈员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构建;老年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医养结合
The application of mold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model of senile chronic constip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and WM model of senile chronic constipation. Methods: 128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62 cases) and study group (66 cases). he control group carried out routine constipation nursing, and the study group carried out the activity of mold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at is, formulated the optimal policy and implemented it, and carried out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the exercise, the quality of Life scale (PAC-QOL) score of the constipation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1), and the goal achievement rate was 11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 to reach the mold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onstipation patients,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TCM quality of nurses and various abilities of circle staff.
Key words: The subject reaches the mold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Build;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the elderly;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 a combination
慢性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或排便困难,病程至少为6个月[1-2]。便秘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该病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猝死等严重后果[3-4]。第43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便秘明确列为一个独立病种[5],世界及亚太胃肠病大会指出管理慢性便秘是未来发展方向。刘巍等[6]研究发现,10%的患者表示治疗效果不理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指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是医养结合的重要内容[7],因此,探索老年慢性便秘中西医医养结合模式,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是为了达成目标而追究方策或手段,进而创造出新的物品、服务或工作的方法,其特点是它以课题本身决定活动类型,在还没有发生问题或是想要大幅改善现有问题的情况下,用以达成更好的新目标[8]。为构建老年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医养模式,我科于2016年5月—2017年3月开展实施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1)根据《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符合慢性便秘诊断者。(2)患者知情并同意参加本项研究。排除标准:(1)不符合《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诊断标准者。(2)伴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者。(2)伴认知功能障碍者。共纳入128例,将品管圈活动实施前62例作为对照组,活动实施后66例作为研究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注:a表示t值,b表示x2值
1.2老年慢性便秘管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便秘护理,研究组实施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干预,具体如下:
1.2.1成立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小组
成立品管圈小组,圈名为“和谐圈”,圈徽意义是坚持“平衡和谐,创新发展”理念。圈员共18人,平均年龄39岁;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圈长由中医科护士长担任,负责活动的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辅导员由科主任担任负责监督指导,并请一位省级名老中医作为专家顾问。全体圈员每月开会平均1-2次,共25次圈会,平均活动时间60分钟/次,出勤率96%,圈能力自评85%。
1.2.2主题选定和计划拟定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列出5个主题,根据领导重视程度、本期达成性、重要性、圈能力4个维度进行5-3-1评价法[9]参与投票,选定活动主题为“老年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医养模式的构建。”应用5W1H分析法绘制甘特图,拟定活动计划。
1.2.3课题明确化
1.2.3.1把握现况水平
18名圈员为把握现况水平对医院、科室、患者三个方面的人员、设备、资金、信息、制度5个维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医院,①人员:病区医护比和床护比达标。②设备:煎药机只有一台正常使用,中药饮种类不足,设备采购周期长,管理及维修不规范。③资金:中医药专项资金投入不够。④信息:未建立健全电子健康档案,无中医微信公众号。⑤制度:无科室间中西医协同协作流程及制度。(2)调查中医肛肠科、老年病科、消化科等7个科室发现,①人员:护理人员对慢性便秘中医调养的知晓率为42%。②设备:缺生物反馈治疗仪6台及中医体质辨识仪一套。③资金:慢性便秘住院患者平均费用8542元。④信息:缺乏中医健康宣传。⑤制度:无规范中医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开展穴位贴敷的操作合格率为48%(3)患者,①人员:住院患者平均拥有陪护0.5人。②设备:平均拥有中医保健设备0.8件/人。③资金:除住院费用外用于便秘治养费用平均1256元/人。④信息:72%的患者通过电子媒介获取中医药便秘治养知识。⑤制度: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69%,PAC-QOL量表评分为1.70±0.38。
1.2.3.2攻坚点合并
全体圈员根据现状水平、期望水平、望差值,以及上级重视、圈的优势、克服能力三个维度发掘攻坚点。具体方法采用三段评价:强为5分,中为3分,弱为1分[10],共18位圈员,满分为270分(即18×5×3=270),根据80/20法则判定总分216分(即270×80%=216)以上为攻坚点,并最终进行攻坚点合并,见表2。
1.2.4目标设定
通过现况分析,攻坚点合并,设定3大目标:(1)改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2)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提高护士中医护理操作合格率和慢性便秘中医调养的知晓率。并以4个指标进行量化:①PAC-QOL总均分由1.70±0.38分降低至1.30±0.38分;②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69%提升至85%;③中医护理操作合格率由48%提升至80%;④中医调养理论知晓率由42%提高至80%。
1.2.5方策拟定
针对五大攻坚点,采用5W1H分析法,对每个项目进行讨论细化[10],共拟定改善方策30条,圈员再根据可行性、经济性、效益型进行打分,强为5分,中为3分,弱为1分。总分270分,应用80/20法则,216分以上为实行方策,共圈出23条方策,经小组讨论合并成三个方策群组,分别为:(1)加强人员培训,增加资金投入。(2)构建中医药文化体系。(3)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养方案。
1.2.6最适方策追究
针对三大方策群组,采用过程决策程序图法(PDPC)进行障碍判定、副作用判定、消除障碍,追究最适方策。在增加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障碍有资金投入不及时,分配不合理,使用效率性低。经小组讨论改善方案为与院领导、财务科沟通,监督资金到位及时,并请专业财会人员指导制定资金预算方案,确保资金分配合理。加强人员培训,构建中医药文化体系及中西医结合医养方案经PDPC分析后无阻碍,可实施。
1.2.7最适方策实施
1.2.7.1方策群组一:加强人员培训,增加资金投入
(1)组成考核专家组,确定考试流程,对协作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加强中医药知识的理解,规范中医护理操作流程。(2)医院根据《慢性病中西医结合治养方案》报省财政,并购置6套生物反馈治疗仪、1套中医体质辨识仪及10台煎药机。圈员和院领导根据预算方案开会讨论,?经院务会通过,医院给予资金用于中医肛肠科中西医协同协作基地建设。
1.2.7.2方策群组二:构建中医药文化体系
(1)完成“中医药文化建设”招标及病区中医药文化装修。(2)建立“昆华杏林”中医微信平台。(3)发放中医健康宣传手册2000份,制作中医药文化宣传栏8块。(4)为全院职工免费贴“三九贴”共计2300人。
1.2.7.3方策群组三: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养方案
(1)首先识别患者,排除报警征象,判定为“轻度便秘”者进入一级方案,通过肛门镜检或直肠指检辅助诊断并经中医体质辨证,口服中成药、穴位敷贴、耳压治疗,配合腹部按摩、饮食调理及运动养生。(2)如效果不理想,进入二级方案,辅助结肠传输试验及球囊排出试验进一步判断排便功能,在一级方案基础上配合渗透性泻剂和生物反馈治疗。(3)如症状无改善,进入三级方案,辅助盆地磁共振检查,了解盆地结构,同时增加磁刺激诊疗及动力性泻药,并给予心理辅导。
1.2.8效果确认
中西医结合医养模式治疗纳入率为90%,品管圈设定的三大目标均已达成,且活动后圈员能力均有提高,成功建立中西医协作制度及标准流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PAC-QOL量表得分比较
PAC-QOL的目标达成率为110%,目标达成率=(实施后数据-实施前数据)/(目标值-实施前数据)×100%。研究组PAC-QOL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合格率=合格人数/n×100%
2.4活动前后护士中医调养知晓率比较
知晓率的目标达成率为139%。活动实施后护理人员中医调养知晓率均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讨论
通过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构建老年慢性便秘管理团队,能充分调动集体智慧,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全体圈员进行头脑风暴选定主题,调查现况水平、挖掘攻坚点、追究最适方策并实施,在活动过程中圈员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精神、责任荣誉、脑力开发、沟通协作、活动信心方面均有提高,同时在管理工具的运用及科研能力方面也有所提升。应用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构建老年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医养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加大了对中医养生调理的健康宣教,增强医院中医文化氛围,提高护士中医素养。全体圈员通过对本次活动的总结,积累宝贵经验,在今后活动中应更加发挥课题达成型品管圈的优势,科学规范地解决临床问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詹先峰.慢性便秘不同证候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及感觉特点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2]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J]胃肠病学,2013,18(10):605-612.
[3]刘月,张先庚,张泽菊,等.社区老年人便秘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36):4485-4486.?
[4]刘征堂,苏庆民,靳冰.清肠通便胶囊治疗老年便秘实热证48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2):5694-5695.?
[5]熊枝繁, 魏柏. 老年人便秘研究的若干问题[J]. 医学新知,2013, 23(003):158-161.
[6]刘巍,刘晓红,方秀才,等.北京地区门诊慢性便秘患者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J].胃肠病学,2010,15(02):95-98.?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5-07].?
[8]柳莹,高春红,王爱鹏,等.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约束率的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9,34(23):54-57.?
[9]林根芳,贾勤,杜丽萍,等.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在失禁相关性皮炎防护体系构建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09):803-806.
[10] 王香莉,刘玲玉,郭锦丽,等.课题研究型品管圈在新入职护士培训模式构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9,33(16):2906-2907.
第一作者简介:杨淑华(1968年10月),女,本科,副主任护师,中医护理,单位:650034,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邮箱:2324018094@qq.com;电话:13577038812
通讯作者简介:卿艳萍,副主任护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邮箱:2283491568@qq.com;电话:13708878890
作者简介:周玉玲,护士,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650500,云南中医药大学;
作者简介:刘为军,男,副主任医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作者简介:邵恒,男,主治医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作者简介:胡云慧,女,护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作者简介:许绍军,男,主治医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作者简介:刘城娟,女,主管护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