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因素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6期   作者:陈肖肖
[导读] 目的:探析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继发脑出血病
        陈肖肖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 合肥 230041
        【摘要】目的:探析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继发脑出血病变的相关性危险,且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方法:研究时间2017.02~2019.12,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科室收诊的伴脑梗死患者,统计74例,均于发病4.5h内采取溶栓诊治(阿替普酶),依据有无继发性出血进行组别的区分,即A组(n=56,未出血)和B组(n=18,出血),对溶栓诊治后继发性出血高危因素展开全面分析,且予针对性干预。结果:发病时间、就诊时NIHSS及年龄因素均为溶栓诊治后形成继发性脑出血病变的高危因素。结论:诱发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性脑出血病变因素较多,需引起高度重视,予以合理、科学护理干预,以减少继发性出血风险。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继发脑出血;影响因素;护理干预

        脑梗死属临床急危重病症,其患病率、致死率及致疾率较高,临床多于脑梗死病发4.5h内采取阿替普酶溶栓诊治,以降低梗死面积,加强血管再通率,从而实现预后改善目的,然而部分患者诊治后发生出血病变,更有甚者因出血量较大,危及生命。基于此背景下,本科室对诱发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相关性因素展开全面分析及探究,并以此行针对性干预,从而降低病死率及致疾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7.02~2019.12,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科室收诊的伴脑梗死患者,统计74例。纳入标准:发病均在4.5~6h;无阿替普酶运用禁忌证;患者对研究知情。排除标准:轻微卒中、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凝血及免疫机制障碍;蛛网膜充血;非自愿参与研究。以是否有继发性出血分组,即A组(n=56)和B组(n=18),A组男女数量之比32:24;年龄最大、最小82岁、58岁,均龄(64.56±3.45)岁;B组男女数量之比10:8;年龄最大、最小78岁、42岁,均龄(60.46±3.35)岁。两组基线资料分析,如若P>0.05,则具比较性。
        1.2方法
        结合患者体质量进行阿替霉素实际使用量的有效计算,以0.9mg/kg为用药标准,用药上限为90mg。使用清水稀释后,药物最小浓度达0.5mg/mL,取药物总剂量的1/10行静脉注射,时间1min,剩余剂量以静脉泵入给药,时间1h。诊治后24h需对患者血压、神经功能等指标进行测定。
        溶栓诊治前干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及家属紧张、恐惧及焦虑等情绪,配合临床治护;落实心电监护、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测定,对患者意识、肢体肌力及言语表达功能展开全面评估,同时对其皮肤、黏膜与口腔等位置实施勘察,查看有无出血点。参考NIHSS评分进行患者梗死进展程度的评估,且将数据予以详细记录。
溶栓时血压测定与干预:按医嘱配比,采取静脉泵于限定时间内结束。在具体溶栓诊治
中,2h内间隔15min进行血压的1次测定;溶栓后2~6h间隔半小时进行血压的1次监测,而后每间隔1h进行血压的测定,直至诊治后24h,将血压维持于180/100mmHg以下。
        并发症护理:溶栓诊治后维持患者平卧位,确保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降低周围环境干扰。溶栓诊治后24h内尽量防止动脉穿刺,全部结束后基于医生陪护下复查颅脑CT,以明确有无出血征兆;溶栓完成后24h行头颅CT复查,如若无出血迹象,考虑辅以抗血小板药物。实践表明,溶栓诊治后常发性并发症则是颅内出血,病性严重,常于溶栓诊治后48h内形成。如若皮肤黏膜有出血症状,建议使用棉球压迫止血,且同步对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常规实施监测,观察意识及瞳孔反应,一旦有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表现,可能有脑出血风险,马上通知医生行头颅CT复查,对症施救。
        1.3观察指标
        结合患者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位置和就诊时NIHSS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诊治后出现继发性脑出血相关影响因素的实时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SPSS19.0的统计软件展开数据分析,其中定性资料以百分比(%)说明,检验用x2,定量资料用(x±s)表示,行t验证,P<0.05统计意义重大。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详情见表1
        从表1可知,年龄、就诊时NIHSS及发病时间均为继发性脑出血的高危因素。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诱发脑梗死溶栓继发性脑出血因素多在患者年龄、发病时间及就诊时NIHSS因素上,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因素未见溶栓出血病变,与相关研究结果近似。伴随年龄增长,颅内小血管内皮受损,特别是年龄高于80岁者,是当下溶栓禁忌;NIHSS评分越高,其出血转化率越高,该量表旨在对脑梗死患者意识、肢体、感觉等神经功能的评价,其分数越高,提示梗死面积越大;而梗死发病时间与出血风险亦呈正比例关系,即时间越长,出血风险越大,可见,对脑梗死患者而言,降低院内延误时间,行早期溶栓诊治意义深远。
        综上所述,诱发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病变因素较多,需引起高度重视,经合理、科学护理干预,以减少继发性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静,王思源.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9):106+108.
[2]李妍,潘岁月,陈美华等.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7,15(32):3979-3981.
[3]李佳艳,张春鹏,王慎安,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7):456-4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