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7期   作者:于忠军
[导读]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于忠军
        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63515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随机选取80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平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名。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辩证治疗。比对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对照组治愈16名(40.0%),显效13名(32.5%),无效11名(27.5%);观察组治愈23名(57.5%),显效15名(37.5%),无效2名(5.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辩证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理想效果,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由此可见,该方法适合临床使用推广。
        【关键词】: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包括腹胀、嗳气、早饱、上腹痛、反酸和恶心,这些都是非器质性疾病[1]。脾胃气虚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常见类型,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2]。本院采用中医辩证疗法,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随机选取80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平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名。对照组中25名男性,15名女性,年龄22至56岁,平均(41.3±3.2)岁,病程1至5年,平均(2.2±0.3)年;观察组中26名男性,14名女性,年龄23至55岁,平均(42.2±2.7)岁,病程1至5年,平均(2.3±0.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对未显示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连续30天给予雷尼替丁150毫克每日2次、多潘立酮10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B120毫克每日3次。
1.2.2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患者接受口服草药和温针灸,方剂组成:党参、茯苓、枳壳、麦芽、白术各15克,厚朴、半夏、品浪各12克,炒甘草9克,干姜5克,桑葚6克,水煎,每日早晚各一次分为两剂;温针在三里、中湾、七海、银陵泉、公孙、内关每天一次。连续治疗30天。
1.3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病症消除,体征恢复正常,治疗后没有出现复发;显效:患者病症有消除迹象,体征逐渐恢复正常,治疗后鲜有出现复发;无效:患者病症未消除,体征未见正常,治疗后出现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将计数数据表示为百分比(%),并使用X2检验。测量数据表示为“±s”。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对照组治愈16名(40.0%),显效13名(32.5%),无效11名(27.5%);观察组治愈23名(57.5%),显效15名(37.5%),无效2名(5.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症状反复发作,临床治疗困难[1]。最近的研究得出结论,主要原因是胃肠道运动障碍,但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嗳气、厌食、恶心等,包括慢性胃炎、胃肠神经病变等各种疾病[2]。脾胃虚寒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类型。在东方医学中,它被认为属于“胃脘痛”和“痞症”的范畴,主因有七情失常、食滞、脾胃不适,痰、湿、内邪为长效作用,使病人身体虚弱无力,出现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3]。常规西药治疗脾功能性消化不良、危象时,常使用多潘立酮、哌立酮等药物改善患者胃肠蠕动功能,但未达到有效治疗,不能很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此外,复发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危象,中医诊断为患者腹部水肿,隐隐作痛。疲劳或饥饿后,患者疼痛加重,大便变软,舌淡,舌苔白腻,继发症状为吐清水,嗳气,口淡不渴,头晕乏力。中药方由茯苓、半夏、槟榔、甘草组成,有很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腹胀、气滞、便秘、食积。同时,温热脾脏及胃相关穴位,可使经络通络。养血,温经散寒,阻滞病人的运化和化学功能。它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功能性气虚脾胃虚寒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口服多潘立酮或培立酮时,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治疗需要。中医辨证施治时,针对患者脾胃虚寒的病因和症状,配置中药方剂,从根本上控制和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对照组治愈16名(40.0%),显效13名(32.5%),无效11名(27.5%);观察组治愈23名(57.5%),显效15名(37.5%),无效2名(5.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理想效果,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由此可见,该方法适合临床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娥.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2019(1):112-112.
[2]林芳.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4):143-143.
[3]付亚军,肖锋.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J].健康大视野,2020,(1):124-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