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叶千里光内异黄酮的提取及测定体会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7期   作者:张静
[导读] 就麻叶千里光内异黄酮这一化学成分的提取与测定过程与体会进行分析探讨。
        张静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 药品室 165000
        【摘要】目的:就麻叶千里光内异黄酮这一化学成分的提取与测定过程与体会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据索氏提取温度、索氏提取时间、料液比的设定,明确异黄酮最佳提取参数,并在该参数下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异黄酮的测定。结果:异黄酮最佳提取参数为索氏温度80℃,索氏提取时间5.0h,料液比为1:30g/ml,异黄酮测定索氏提取为 0.13495mg/g。结论: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能够有效进行麻叶千里光内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麻叶千里光;异黄酮;提取;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麻叶千里光(Senecio cannabifolius Less.)是一种菊科千里光属植物,是返魂草中的主要类型,又称宽叶返魂草,为干燥全草,具有较好的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等效果[1],是我国长白山地区的特色药材资源之一。麻叶千里光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以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化合物等为主[2],同时含有多糖类成分[3],其中酚酸类化合物已被证实抗氧化效果突出,而多糖组分具有较好的提升机体免疫活性的功能。有研究[4]通过质谱技术对返魂草60% 醇洗脱部分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与鉴别,结果共鉴定出黄酮类、生物碱类、酸类等30各化学成分。现阶段对异黄酮这一化合物的研究,主要以大豆异黄酮为主,而大豆异黄酮易被证实在抗癌、免疫调节、雌激素样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5],而关于麻叶千里光内异黄酮的提取测定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工作情况,就这一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与体会进行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1.1、试验材料与试剂:检测用麻叶千里光产地我国长白山地区,经由实验室鉴定为麻叶千里光。试剂主要包括磷酸、甲醇、染料木素标准品等(生产公司:上海融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1.2、试验仪器与设备:微型植物粉碎机(FZ10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UV-1810 型)、微波- 超声波协同萃取仪(CW-2000 型)、电热恒温干燥箱(GZX-DH·600-Ⅱ型)、数显式电热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等。
2、试验方法
        2.1、样品制备:将检验用麻叶千里光利用蒸馏水进行反复清洗,并置于干燥箱内干燥处理(60℃),再用粉碎机处理后装瓶。
        2.2、异黄酮的提取:精密称定1.000g检验用样品,置于水浴锅,利用甲醇进行提取处理,并通过紫外光谱法进行异黄酮的测定,通过正交实验明确最优提取方案。依据索氏提取温度、索氏提取时间、料液比的设定,就对提取率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正交表,见表1。

3 讨论
        黄酮类具有低毒、高效抗氧化等特点,是麻叶千里光中的主要化合物之一,药理活性广泛,近年来对其的研究不断深入,已证实黄酮类化合物除却具有抗病毒、抗炎、护肝、抗变态反应等效果外,在抗HIV、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也较为显著[6-7]。麻叶千里光中异黄酮的提取可采用甲醇、乙醇等作为提取溶剂,本研究采用甲醇,其原因为甲醇提取率要优于乙醇。异黄酮的提取采用了索氏提取法,最佳提取参数为索氏温度80℃,索氏提取时间5.0h,料液比为1:30g/ml。而微波-超声波协同提取法在异黄酮提取中也有采用,其具体应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异黄酮含量的测定采用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检测方法便捷、结果准确等优势。
        综上所述,麻叶千里光中异黄酮的提取和测定,可分别采用索氏提取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较为满意,但因本研究缺乏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故而还需要在未来工作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鸿雁,杨莉,王长虹,等.返魂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3):101-104.
[2]姜瑞芝,周婷婷,张丽鹏,等.返魂草制剂品质评价标准的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4):670-675.
[3]周婷婷,朱迪夫,纪圣君,等.返魂草多糖中免疫增强活性有效组分的筛选及表征[J].中国药房,2019,30(4):523-527.
[4]何忠梅,宗颖,孙佳明,等.千里光中几种黄酮和酚酸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应用化学,2010, 27(12):1486-1488.
[5]吴伟,王储炎,吴传华.大豆异黄酮研究概况[J].农产品加工·学刊[M].2008,3:33.
[6]吕泽田,姜德永,田惠争,等.蜂胶中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肿瘤作用的试验和应用[J].蜜蜂杂志,1999,14(3):89.
[7]赵春芳,李庆杰,王莲萍,等.返魂草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研究及成分分析[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13,41(1):133-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