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楚
龙岩人民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探讨20MHz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收治高频超声诊断的24例浅表器官疾病患者。其中运用20MHz高频超声检查作为观察组,运用7.5MHz高频超声检查作为对照组,分析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检出检出乳腺病变10例,甲状腺病变6例,肌纤维瘤病变5例,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癌3例,其检出率100.00%;检出乳腺病变8例,甲状腺病变4例,肌纤维瘤病变4例,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癌1例,检出率为70.83%,两组检出率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MHz高频超声诊断较7.5MHz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更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诊断真实性更好。
【关键词】高频超声;浅表器官疾病;应用价值;诊断
浅表器官疾病易看到、易触及,但难定义,因此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明确疾病种类和性质[1]。既往影像学诊断多依靠核磁共振,但此方法不便于在中小医院检查诊断。随着人们对超声医学的正确认知大大提高,使得高频率超声被广泛应用[2]。加之高频率超声有分辨率较高、图像清晰等优势,较大程度的提升了临床诊断准确性,被广大患者和医师多推崇[3]。但临床却缺乏了20MHz高频超声的系统性研究报道。故本研究主要探讨20MHz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及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收治高频超声诊断的24例浅表器官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女分别11例、13例;年龄在21-76岁,平均年龄为(48.51±7.49)岁;乳腺病变10例,甲状腺病变6例,肌纤维瘤病变5例,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癌3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仪器均选用美国百胜Au5彩色超声仪。采用直接探查法,先用7.5MHz高频探头(对照组)对患者进行检查,再用20MHz高频超声探头(观察组)对所选病灶进行观察,重点观察病灶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钙化等,结合临床及病史的情况做出综合诊断。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对比两组高频超声诊断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在Excel中储存,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检出乳腺病变8例,甲状腺病变4例,肌纤维瘤病变4例,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癌1例,检出率为70.83%;观察组检出乳腺病变10例,甲状腺病变6例,肌纤维瘤病变5例,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癌3例,检出率为100.00%。两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151;P=0.05<0.05)
3.讨论
浅表的组织比较容易看到也比较容易接触到,病变的程度也相对比较浅,但是浅表器官病变后难以确定其具体的位置和性质。隨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超声诊断的效果越来越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4]。
对于浅表器官超声诊断,目前主要是运用高频超声检查,其优势在于不仅能确定疾病的性质,还能提高检查分辨率,更容易对人体的浅表部分的疾病进行相对比较准确的判断。在本研究结果显示,20MHz高频超声检出率为100.00%,与7.5MHz高频超声检查相比,其检出效果更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以往7.5MHz高频探头显示下,难以分辨细微结构,从而不利于诊断的准确性,而20MHz高频探头能够清楚的显示,这是因为20MHz高频超声有效的减少了近场的干扰,从而提高探头成像的效果,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可以将小的结节或肿块进行相对比较准确的判断。另外,超声检查对人体的损害小,穿透程度比较深,分辨率较高且图像清晰,进一步帮助医师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诊断,让患者更放心、更满意。尤其是在临床中乳腺病变、甲状腺病变、肌纤维瘤病变以及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中们呢过更清楚的显示微小结构病变的情况,从而有效检出疾病,提高诊断准确率。此外,临床上对于高频超声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这在诊断浅表器官疾病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20MHz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病灶位置较深的时候,建议配合其他诊断方法,以此提高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武雯雯.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养生保健, 2020, 38(5):184-185.
[2]喻国南. 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器官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36):206-207.
[3]杨琴. 超声对浅表器官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 28(10):2298-2299.
[4][1]王新军. 浅表器官病变中超声的应用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3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