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敏连
龙岩人民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研究头颅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初始时间为2018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月,选择我院正在接受治疗的5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将其分为分为观察组;50例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分为参照组,使用头颅核磁共振诊断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左右海马体积。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右侧海马体积显著大于参照组(P<0.05)。结论:头颅核磁共振可以准确的分别脑血管性痴呆和AD患者的区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性痴呆;AD
脑血管性痴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都有较大改变,这也导致了全国甚至全球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人员大多为老人,该疾病与AD是导致老年痴呆发生的主要原因[1]。AD与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差异不明显,因此单看临床表现比较难区分;为更好地区分这两种症状,我院对在院的5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以及50例AD患者进行了头颅核磁共振区分诊断,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初始时间为2019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月,选择我院正在接受治疗的5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将其分为分为观察组;50例AD患者分为参照组;观察组包含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49.05±5.05)岁;参照组包含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35~77岁,平均年龄为(50.05±4.9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自愿签订研究知情同意书患者;(2)AD确诊患者;(3)脑血管性痴呆确诊患者;(4)临床身份证明齐全患者。
排除标准:(1)不愿配合研究患者;(2)身份证明资料不齐全患者;(3)拒绝签订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1.2方法
采用西门子1.5T MR成像仪,先对常规T1WI,T2WI,T2WI进行扫描,再进行3D扫描,根据扫描出的图像对海马体积进行计算[2]。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核磁共振(MRI)检测报告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左右侧海马体积以及颞叶沟回间距。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9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卡方(x2)检验。P评定检验结果,(P<0.05)代表组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者海马体积差异
经核磁共振诊断,观察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为(2.65±0.15)cm3,显著大于参照组的(1.89±0.14)cm3,(t=26.191,P=0.000);观察组患者右侧海马体积为(2.60±0.07)cm3,显著大于参照组的(1.91±0.10)cm3,(t=39.971,P=0.000);观察组患者左右海马总体积为(5.25±0.22)cm3,显著大于参照组(3.80±0.24),(t=31.492,P=0.000)。
3讨论
血管性痴呆与AD都属于痴呆型病症,虽然两种病症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两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大相径庭。只有更好地区别两种病症,才能更准确地给出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的效果。 脑血管性痴呆的表现除了基本的痴呆外,还容易引发脑萎缩,通常诊断其病症通过检测海马体积,此症状左右侧海马体积显著大于其他痴呆症状。而AD患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颞叶部位间距,其间距要显著大于脑血管性痴呆患者[3]。临床资料显示,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快、视野更加清晰,能够更明确地展示出人体内各器官存在的问题;检查数据更精准、无辐射,对儿童和老人较友好;检查时对血管无创,更安全;因此,头颅核磁共振能够较好的检测出患者左右侧海马体积以及颞叶间距,适合用于诊断脑血管性痴呆或其他相关痴呆病症。
我院通过此次对观察组和参照组患者进行头颅核磁共振诊断后的诊断结果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的左右海马总体积显著大于参照组(P<0.05),因此左右侧海马体积以及总体积可以作为判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指标,用于临床分析诊断中。
综上所述,头颅核磁共振可以检测出患者左右侧海马体积,通过海马体积可以较好地区分出血管性痴呆和AD患者,为不同患者提供不同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倩楠、孙慧勤、宋璞、赵莉、张青山.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 23(22):88-92.
[2]于经旺. 头颅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 026(010):178-179.
[3]张晓倩, 孟祥水, 任庆国,等. 磁共振波谱成像对检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探讨[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7(04):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