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7期   作者:易蓉
[导读] 血站作为采集、储存血液并向临床供血的医疗机构,在采供血过程中,感染管理与控制非常重要。血站应当加强消毒、隔离工作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安全、有效、充足的血液制品。
        易蓉
        德阳市中心血站     四川德阳   618000
        血站作为采集、储存血液并向临床供血的医疗机构,在采供血过程中,感染管理与控制非常重要。血站应当加强消毒、隔离工作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安全、有效、充足的血液制品。
    血站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是血站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血液质量与用血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对血液安全的重视,血站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在整个血站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在血站技术核查和执业验收中不可或缺。如果血站在采供血过程中没有严格进行清洁与消毒工作,就会造成各环节的污染,对血液、医护人员、无偿献血者包括环境都会造成感染。《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要求制定并执行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有一名对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安全与卫生负责人。配备充足有效的安全与卫生设施,确保人员和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卫生。建立健全各相关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对献血者、工作人员进行防护,避免人员、血液和环境受到污染。因此,不断完善血站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完善组织体系、职责制度、质量检测、职业培训,合理而有效的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是确保无偿献血者、血液、环境安全的基本保证。
        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存在锐器伤以及血液、体液暴露并导致感染的风险。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感染者在献血人群中占有一定比例,由于目前检验技术还无法解决血液检测窗口期的问题,不能排除献血者携带经血传播病原体,而血站工作人员直接与血液接触,其行业特殊性及独有的工作环境决定了会长期接触传染源,受到职业暴露的侵害,导致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高。因此,血站工作人员在进行血液采集、运输、检测、制备、储存过程中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一旦出现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不当则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及感染危害。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采血业务和采血量的不断增加,血站作为国家唯一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越来越高,因此血站医源性感染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一、职业暴露定义与感染因素分类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者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血站的职业暴露感染因素分为1.物理因素:采血针头刺伤是采血护士在采血过程中或针头处理中被采血针头刺伤,居职业感染首位。2.生物性或感染性因素:体检人员对献血者体格检查时的皮肤接触,采供血人员和血液加工人员的血液接触,医疗废物处理人员与感染性废物直接接触等;检验、质控人员检验血液标本时试剂外溅,离心时感染性气溶胶通过损伤的皮肤或口腔黏膜、鼻腔粘膜接触。3.化学性因素:医务人员每天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均具有潜在危险性。4.环境损害:含有传染病毒的血液可能造成仪器、操作面等器具污染和空气污染,而未被彻底消毒。5.社会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生活不规律、精神高度紧张也容易发生职业感染危害。
        二、消毒、灭菌的定义与分类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消毒方法分为高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和低水平消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使之达到无菌的过程。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物理灭菌法和化学灭菌法。血站在消毒处理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应以高水平消毒或灭菌为主。
三、明确职责,建立防控制度
        1.职责和制度是管理的保证,是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运行的保障。血站在实施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确保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落到实处。完善的制度、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血站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一法两规”是血站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其具体要求,以及《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建立《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程序》、《清洁与消毒管理程序》、《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感染监控制度》等职业防护的质量体系文件来管理和指导日常采供血工作,使血站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做到有组织、有报告、有措施、有监督。
        2.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和防控制度及随访制度。
四、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前提是培养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教育是减少职业感染的重要举措之一。要做好血站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必须有大量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必须有相关理论和技术支撑,必须进行系统的全员培训。安全输血这一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针对献血者和受血者提出的,而对采供血工作人员的关注很少,采供血工作人员的培基础理论和技能还比较薄弱,培训教育缺乏导致很多血站医护人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因此加大血站感染预防控制管理教育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加强岗位培训,定期开展生物安全知识的讲解,参加感染预防控制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掌握自我防护、正确进行隔离和职业预防各项技术操作,防止锐器损伤,提高采供血人员的自我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
五、严格有效的清洁与消毒、灭菌工作
        血站工作场所按用途要求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合理,有明显标识,保证血站建筑的硬件符合卫生学要求。工作区域内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和消毒设施,所有物品、设施都要按要求进行严格有效的清洁与消毒。具体包括:地面、工作台面、仪器设备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间空气消毒、工作人员手部消毒、献血者采血部位消毒、医疗废物处置等。具体操作根据消毒对象及污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六、定期自查及监测
        血站质管科要定期对采供血现场、人员、血液、设备的清洁消毒进行质量控制,监测其消毒效果,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械是否有效、消毒防腐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如采血前工作人员手卫生、储血和运血设备生物监测,以及工作人员自我防护、医疗废物处置等。监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消毒设备,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如果监测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及时通知相关责任科室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纠正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对血站采供血各工作环节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条件。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建立健全与职业暴露感染的各规章制度,可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原体与献血者和工作人员接触机会,最大限度杀灭工作环境的病原体。同时还要加强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的培训,避免职业暴露发生,才能保证血液质量、保障医务人员、献血者和用血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