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7期   作者:梁明福
[导读] 胃气发挥胃肠道的生理功能,还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胃气是否充足,关系到了水谷的受纳和腐熟,并且和人的脏腑活动有密切联系,关乎到整体生命力的强弱以及疾病的预后。
        梁明福
        南部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300
        胃气发挥胃肠道的生理功能,还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胃气是否充足,关系到了水谷的受纳和腐熟,并且和人的脏腑活动有密切联系,关乎到整体生命力的强弱以及疾病的预后。近年来,在危重患者的救治当中,胃肠保护被人们所重视,且效果明显,正符合了《黄帝内经》胃气理论的论述,为中医胃气理论治疗提供了支持。
一、胃气理论的来源
        胃气最早被《黄帝内经》所提及,涉及较广,内容丰富,包括后天元气、脾胃气机、胃腹功能。
        后世历代医学也遵循胃气学说,内涵均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根本,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取《皇帝内经》的精髓,在运用中遵循了保胃气、和阴阳两个宗旨,着重关注人体内抗病能力以及生气,强调胃气的作用,胃气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和吸收,为人体其他气的生成来源,正气指的是气机中发挥抵御外邪功能以及维持机体内在平衡作用的部分,正气的产生源于水谷之气,所以胃气充盈则气的化生充足,可以发挥正气的御邪效果。
        所以,胃气和脾气具有密切联系,发挥协同效果,相互影响,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和调,先天之气和清气的共同参与,主要表现为脉搏从容和缓,表现了正常群体的脉象。
二、胃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临床营养支持是现代综合治疗中的关键组成,科学的营养支持能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提升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病死率,利于疾病的恢复。中医的胃气学说尽管和现代医学临床营养支持理念存在差异,渊源和发展存在区别,但都重视胃肠的消化、吸收、营养功能等,现代医学营养支持表示,只要胃肠道有功能,患者就有治愈的可能。胃气学说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本质是根据饮食营养和生命机能之间的联系,将生命机能旺盛的表现认为是有胃气,显示生命机能衰退的表现为少胃气或无胃气。胃肠功能是否正常,影响了气血的化生,营养来源的供给,抵抗力的强弱,决定了身体的健康,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胃气学说和临床营养支持理念相结合,相互补充。
        胃气保护有三种方式,其一便是健脾养胃,护胃和养胃在中医中作为一类较为常用的措施,采用味甘品、茱萸汤等方式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食疗养胃,能有效降低胃部不适感。急下存津,多适用于热性病,选择泻药通便的方式,祛除热气,缓解淤热。


        现代医学临床营养支持主要指的是肠外营养(PN)以及肠内营养(EN),PN容易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到影响,EN更能够维持黏膜正常,符合生理特点,营养全面,营养因子经过肝代谢,降低代谢紊乱,提升门静脉血流量,保护肝功能,降低并发症,临床中EN的使用原则是,如果胃肠还在工作中,且可以安全使用,就使用EN,和中医学的胃气相同,故EN较之PN更为安全和有效,具有一定优越性,前提是胃肠道功能能够耐受EN,也就是胃气尚存。
三、胃气理论对重症治疗的作用
        危重症多数起病急,外感急症以实证表现为主,正气快速消耗,出现虚实夹杂症状,内伤急症多病程较长,自身存在气血阴阳亏虚情况,加之外邪影响脏腑,导致功能失调,发生气血阴阳失调。所以,无论是外感急症还是内伤急症,一旦疾病出现变化,均气血阴阳失调导致的,为虚实夹杂之证。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运化气血,调节水道,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较为关键,如若外感邪气,内伤疾病影响脾胃,或者脾胃本虚,都可能引发气机郁滞,水液输布异常,气机瘀滞,腐熟停留,导致饮食不化,脾气不生则脘腹胀满。所以危重症尽管涉及的脏器较多,病机复杂,但构成人体重要组成的精微物质,包含了正气的恢复,都需要脾胃正常运转。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胃肠道在危重病治疗中起到了显著效果,传统观点认为非胃肠疾病导致的危重病中,胃肠道处于休眠状态,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危重病患者胃肠道是全身整体疾病的表现,也是疾病发展的重要原因。胃肠道作为代谢较为活跃的器官,能从血液中吸收一样,还能从肠道中的食物内汲取一样,确保黏膜的完整性。肠道黏膜需要的物质均来源于肠道中的食物,所以胃肠道缺氧缺血会导致胃肠道衰竭,长时间缺少肠内营养也会导致肠道衰竭,同时,因为危重症患者长期机械通气,以及抑酸药物的应用,导致肠道衰竭,预防肠道衰竭的有效措施便是早期肠内营养,供给肠粘膜需要的营养物质。
        危重症患者胃肠机能的变化,是中医胃气理论的关键点,治疗的重点应当围绕着保胃气。固护胃气可以恢复胃肠道的功能,缓解病理因素。肠内营养的作用是明显的。
        中医理论经过宏观角度,辨证论治,采用健脾化湿的方式、疏肝和胃的方法,保护胃气,确保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运化药物,为药物的生效提供基础。
四、小结
        胃气学说源自《黄帝内经》,受到医学的重视,后世医学将其逐渐发展,在治疗疾病中不断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经验,现代医学将营养支持作为危重症患者的基本救治措施,营养支持需要过渡到胃肠道的吸收和消化,而胃气的健存是确保营养支持在治疗中取得最佳效果的基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