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警示药品管理及风险控制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8期   作者:陈和珠
[导读] 目的:分析高警示药品管理及风险控制方式
        陈和珠
        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闽南医院362802
        【摘  要】目的:分析高警示药品管理及风险控制方式。方法:抽选2019年5月-2021年5月应用高警示药品的130例患者,以时间顺序划入试验组与常规组(n=65)。常规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试验组应用安全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药物使用错误次数、患者的满意度及不良用药问题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药物使用错误次数、患者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54%,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0.77%,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安全管理模式可强化高警示药品管理及风险控制的效果,降低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适合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警示药品管理;风险控制
        高警示药品指的是在使用方式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药物[1]。高警示药品管理中,需要根据药品的风险点实施专业、规划管理,加强药品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合理控制风险,预防药品应用错误问题的发生。临床用药期间,医生、药师及护士等均需要保持细致的工作态度,规范用药应用流程,构建高警示药品警示系统等,为患者的安全用药负责。为了深入探究高警示药品管理及风险控制的方式,文章抽选2019年5月-2021年5月应用高警示药品的130例患者,在差异性的管理模式下,根据管理的效果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抽选2019年5月-2021年5月应用高警示药品的130例患者,以时间顺序划入试验组与常规组(n=65)。常规组男女比值是35:30,年龄29-74岁,均龄(49.05±6.69)岁。应用高锰酸钾外用制剂31例,浓氯化钾注射液22例,硫酸镁注射液12例。试验组男女比值是34:31,年龄27-76岁,均龄(49.35±6.48)岁。应用高锰酸钾外用制剂30例,浓氯化钾注射液23例,硫酸镁注射液12例。两组基础数据对比无显著区别,可分组比较(p>0.05)。
1.2 管理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根据高警示药品危险等级分类放置,且由双人复核、调配发放。记录且分析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定期汇总、处理及上报。试验组应用安全管理模式,措施如下。
1.2.1 构建高危药品目录
        清晰整理药房中高警示药品类型,且科学分类,由专人摆放及管理,定期对相关人员实施专业培训、技能考核,应用金字塔式的分级管理模式。根据药物等级管理,重点管理应用频率较高且危害较大的药物。
1.2.2 完善药物管理制度
        根据药物特点、患者用药情况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操作流程等。各科室工作人员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以信息技术方法相互沟通,若存在任何疑虑及时处理。
1.2.3 成立专项检查小组
        成立专门的高警示药品检查小组,对日常药物管理的情况进行检查,明确检查的指标。比如药物请领过多、是否粘贴统一标识、是否专人专岗负责等。以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的方式,检出现存不足与风险,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将药物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差错发生率等,与其个人晋升、绩效等相互关联,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药物使用错误次数及不良用药问题发生率。邀请患者根据个人用药满意度评价服务质量,分数0-100分,分数高则患者满意度高[2]。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0.0为统计软件,计量数字t值检测,x2计算计数内容,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常规组的药物使用错误次数、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试验组的药物使用错误次数、患者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试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54%,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0.77%,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高警示药品涉及的类型、科室较多,管理中存在诸多盲点和难点[3]。高警示药品账物不符、用药错误未及时检出或者上报等问题时常发生,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会产生不利影响[4]。
        安全管理主要是在详细分析常见药品管理问题、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流程,健全管理制度,且对每一位医护人员行为予以约束,提升其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进而降低药品管理问题的发生率[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药物使用错误次数、患者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且试验组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54%,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0.77%,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相比常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模式下可构建安全用药氛围,加强多学科医务人员的合作、交流,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率。
        综上报道,安全管理模式可预防高警示药品管理及风险问题的发生,提升药品管理质量,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路径,建议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伍建稳,钟海明.JCI标准下PDCA循环在我院门诊药房高警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处方药,2020,18(12):66-67.
        [2]怀珏,钟菊英,王艳.基于JCI和HIMSS标准建立我院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8):136-137.
        [3]周尧英,马红丽,朱美丽.高警示药品安全给药信息屏障的构建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0):115-117.
        [4]安静,董占军,任炳楠,等.灾害脆弱性分析在医院高警示药品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20,20(02):111-115.
        [5]蔡波尔,陶永琳,丰青.高警示药品静脉输注闭环管理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0,17(01):102-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