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腧穴电刺激疗法在胃瘫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8期   作者:陈超(通讯作者) 王文汐 郝迎新 高叶萌 李超
[导读] 目的:观察胃肠腧穴电刺激疗法对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
        陈超(通讯作者) 王文汐 郝迎新 高叶萌 李超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综合康复科  150088

        摘要:目的:观察胃肠腧穴电刺激疗法对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8例胃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治疗组19例。两组均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胃肠腧穴电刺激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胃液量变化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5%,对照组为7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腧穴电刺激疗法对胃瘫综合征治疗效果较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关键词:胃肠腧穴;电刺激;胃瘫。

        术后胃瘫综合征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表现的胃功能紊乱综合征,多发生于上腹部手术后,如胃大部切除术、肝脏胆囊手术等引起。据报道,国内发生率为5%~13%,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率为0.4%~4.1%,开腹胃癌根治术后的发生率为0.4%~5%。PGS可表现为饱腹感、胃肠胀气、胃食管反流、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体质下降等,严重者可引起并发症,从而延长患者康复时间、降低生活质量。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我们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胃肠外科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3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治疗组19例。两组均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胃肠腧穴电刺激疗法治疗。两组在年龄、病程、发病时间等临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下表。

1.2纳入标准
        (1)符合PGS临床诊断 (2)无严重基础疾病者
1.3排除标准
        (1)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 (2)对贴敷电极过敏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2)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3)胃肠动力药物:乳果糖。(4)辅助心理干预,消除紧张情绪。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胃肠腧穴电刺激疗法。机器频率调制1kHz~12kHz,4组电极片采用对置方法,贴敷于患者天枢、胃腧穴、大肠腧等穴位,同时按照消化反应波形区贴贴片于上腹部。输出电流为22mA,采用术后肠麻痹促进胃肠蠕动处方。且避开刀口与引流孔。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
两组最多治疗2周(14次)后评价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拔除胃肠减压无恶心呕吐,可排气排便,进食后无腹痛腹胀。
        有效:胃肠减压引流量<150ml/D,仍恶心腹胀不能进食,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胃肠蠕动,但较弱。
        无效:恶心呕吐,无胃肠蠕动。
3.2观察内容
        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七天胃管引流量、首次进食时间。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4、结果
4.1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1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3.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其他指标

        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七天胃管引流量、首次进食时间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PGS一般在手术后发生,发生率为5%~13%,尤其以年老体弱的胃、十二指肠手术后患者多见,发生率高达20%~50%。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属于中医学“呕吐”、“反胃”范畴。从中医角度讲,是由于腹部手术后,脾胃肠系及其脉络受损,胃受纳腐熟功能减退,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则脘腹胀满。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腑气不降之本虚标实证。治疗当以补脾健胃、降逆止呕、通腑化滞。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病的原因,从西医角度讲,有学者认为是外科手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释放儿茶酚胺直接抑制平滑肌收缩,并认为这是产生胃瘫的主要原因。胃肠腧穴电刺激作用较深,电极上腹和背部对置,既可直接提高平滑肌张力,促进肠蠕动,又可作用于神经节与神经节段,产生反射作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所以本研究治疗组选用胃肠腧穴电刺激处方,电极上腹和背部对置,从而有助于恢复胃肠动力,治疗胃瘫。
        本研究中在排气时间、胃管引流量、进食时间方面,胃肠腧穴电刺激与常规治疗对比,在总有效率方面,前者高于后者;在14天内的治愈率比较方面,前者高于后者,说明在单纯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胃肠腧穴电刺激治疗,能够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促进胃肠蠕动,使胃瘫患者及早摆脱疾病的痛苦,并缩短住院周期,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秦新裕,刘凤林.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J]. 中华消化杂志,2005,
25(7):441-442.
        [2] 李进进,赵文胜,邵晓梅,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3):240-246.
        [3] 尔兆娟.电针结合电脑中频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3):328-329.
        [4] 董万斌,闫玉洁,赵增喜,等.温针灸联合肠内营养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环球中医药,2017,10(9):1034-1036.
        课题:综合康复治疗加快胃肠外科手术康复的临床研究。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20-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