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8期   作者:江宇航
[导读]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和药方管理方式
        江宇航
        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中心卫生院          150039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制剂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和药方管理方式。方法:我院实施中药治疗患者中选取88例为观察对象,将接受常规管理的44例纳入对照组,剩余接受加强药房管理的44例被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0.00%、2.27%,对照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09%、4.55%、9.09%。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更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时应高度重视用药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加大药房管理力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药房管理
        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常用第一种,药物无论是发热、轻微咳嗽还是术后治疗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医疗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药的价值越来越突出,临床药师必须在了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了解整体药物成分,以此为基础把握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应对方法等[1]。若不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不仅对患者治疗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导致患者机体菌群平衡性被破坏,患者耐药性较强,严重损害患者心肺肾器官。中医属于我国特色的治疗方法,历史悠久,但部分患者使用中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如有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和过敏干预,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生命质量,因此很有必要提高对合理用药的重视。我院开展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中药药剂临床不良反应和药房管理方法,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实施中药治疗患者中选取88例为观察对象,将接受常规管理的44例纳入对照组,剩余接受加强药房管理的44例被纳入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共有男性23例和女性11例;平均病程(7.74±3.21)d;年龄在23岁以上但不超过50岁,中位数(36.73±3.42)岁。观察组中共有男性25例和女性10例;平均病程(7.64±3.27)d;年龄在24岁以上但不超过53岁,中位数(37.45±3.34)岁。两组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可对比。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管理,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药房管理,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成立以护士长为中心的药房管理小组,选择经验丰富、在职时间长的中药房工作人员,小组讨论用药原则和用药规范,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用药安全管理方法,明确药物管理流程及管理方法。规范培训医护人员,增强其专业技能,普及医师药物知识,对药物使用以及药效等进行全面了解,增强医务人员药物处方辨识能力,及时发现药物处方存在的问题。第二,组内成员共同分析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的不良反应,对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避免二次犯错。对用药提出合理建议,提高用药合理性,加大力度培训管理人员和药品管理培训方案。第三,标准药物日期、名称等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分类摆放药物,定期查看并了解药物时间是否破损、和密封等问题,比如按照药物临近过期3个月、6个月等顺序摆放,并用红色标签标注,安排专人负责检查药品是否过期,回收过期药品并按照规定处理。第四,完善药方审核机制,定期回收科室药方,加大力度审核药方,定期奖惩和公布,提高药方合理性。完善药房管理制度,鼓励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踊跃提出意见。第五,加强用药指导,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如药材放入顺序、火力大小等等,告知用药过程中的禁忌,叮嘱患者按时用药。第六,加大监控中药不良反应力度。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全面了解和掌控患者身体情况和用药情况,了解患者有无发生不良反应,并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法,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保障用药安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数据资料表达方法为:定数资料表达为n(%);定量资料表达为()。若最终结果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观察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三个指标之和显著低于对照组,经对比可知差异显著,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用药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但药房管理却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发生医疗纠纷或临床用药不合理的关键。患者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时甚至可能存在病情加重的问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给患者造成较大伤害[3-4]。
        近年来我国加大研究中医力度,中药治疗方法逐步得到推广,现在增加了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分析患者服用中药制剂的原因可知比较常见的有几种:第一,药物原因:使用中药时对药材的成分了解不足,在服药次数、用药剂量、方式和时间等方面存在配伍不当的问题,由此引发不良反应;本身药物具有一定毒素,比如枸杞子虽有补肝阴和肾阴等作用,但患者长期食用容易出现口舌生疮、流鼻血等问题。第二,患者原因,患者体质不同,对药物敏感性和耐受性也具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必须给这些特殊群体及其家属给讲明用法用量,避免受到用药错误等问题引发不良反应[5]。从研究结果可以了解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例数很少,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综上,加强药方管理可有效降低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戚发恒.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5):104-105.
        [2]张晓强.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方法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7):215-215.
        [3]蒋国振.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方法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9):200+203.
        [4]毛春红.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方法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4):100-100.
        [5]谢咏梅.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8):164-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