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津枯的阳明证如何辩证和治疗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8期   作者:顾慧芳1 王璐 2
[导读] 阳明从生理来说,是一个多气多血之经,阳明属胃,胃是水谷之海,所以说阳明是一个多气多血之经,它抵抗邪气的能力是相当积极、相当强大的
         顾慧芳1   王璐 2
         1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
         2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阳明从生理来说,是一个多气多血之经,阳明属胃,胃是水谷之海,所以说阳明是一个多气多血之经,它抵抗邪气的能力是相当积极、相当强大的,因此邪热由太阳之表到了阳明,阳明属于肠胃的,肠胃属于里的,所以在八纲就叫里证,到了里了,就和阳明作斗争,阳明之气就要抗邪,呈现亢奋的、积极的、进行性的一个状态。所以正邪斗争是有利的,根据这个特点,它是外感热性疾病的继起的阶段,太阳是开始抵抗了,到了阳明,就变得抵抗有力了。阳明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原发的,一个是继发的。原发的阳明病属于阳明在经之邪不解,由经到腑从而构成阳明病,就是阳明病本身的邪气传到了它本腑,继发的阳明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经之邪,一种是伤了胃中津液,胃中干燥,这样邪气就传到阳明了。
        191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实是相对于虚来说的,六腑以通为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它是行阳道的,饮食水谷入于胃,胃辅助水谷以下行,这样的话,饮食入于胃,胃就实了;等到水谷腐熟以后,水谷下移,因此就肠实而胃虚了。开始的时候,是胃实而肠虚,吃了东西以后,到了胃了,还没到肠,胃是实的,肠是虚的,虚实是相对而言的;等经过消化,腐熟以后,食物往下来,那么就胃虚而肠实了。

  我们今天这里探讨的阳明证指的是阳明腑实之大承气汤证,这个证相信大家都相当的熟悉了,里边的邪热和燥屎相互搏结,从而出现腹胀满痛,大便闭结,苔黄焦干,身热谵语等症状,但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津枯的表现,就不能单纯使用大承气汤了,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大承气汤证本身不就是有津液不足了吗?用大承气汤是天经地义啊,其实啊,我们讲大承气汤证本身津液已经有不足也是没错,但还没有达到津液枯竭的程度,如果到了津液枯竭的程度,只用大承气汤只会加重病情的恶化,为什么?因为大承气汤本身它就是伤阴的,这个患者本身就已经津液衰竭了,再喝大承气汤,病没好,人倒先死了,我们就下法和汗法一样,都是需要有可下之本,可汗之资的,如太阳病篇说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不可发汗,阳明病下法也是一样的,都得需要有一定的津液支持,根据伤寒论条文212条:“脉弦者涩,脉涩者死”,211条“脉短者死”,就发现当出现了脉涩、脉短这些津液枯竭的症候,即便你有大承气汤证,但还是不能使用此方。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第252条患者出现目中不了了的时候,虽然只有大便困难,身微发热,这样看起来不是很重的症状,但还是用大承气汤,而且仲景用的词是急下之!就是怕你犹豫一会儿,津液就枯竭了,到那时候再用大承气汤就不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253条说发热汗多者,急下之,也是在说明要赶紧等着津液枯竭之前就用大承气汤,就是这个道理。《经方试验录》曾经有个富商,患阳明病,但医生看到苔黄燥,大便秘结,发热,而只用增液汤加养阴药,惧怕大黄芒硝而不用,1个月后患者病情更重,请曹颖甫医师看诊,他一看,说:虽有阳明证,然津液已枯,不治也死,用大承气汤更促命期,就告辞了,果不然,第二天患者就死了。另有一妇人,头痛,干呕,疼痛剧烈,咳嗽引腹中痛,按之不可忍受,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就是这样一个病,曹颖甫毅然投大承气汤,并说患者身无热,脉微弱时要急下之,釜底抽薪,若等到身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而治,晚也!
        那么这里有个难点,就是阳明腑实证中,怎么判断津液有没有枯竭?因为大承气汤证本身就有苔焦干,口渴的表现了,所以判断起来有些困难。我查找了几个眼目,伤寒论中提到的“脉涩、脉短、目不了了”可以参考,还有如果在阳明病中出现小便也不少了,汗也少了,那也是一种津液枯竭的表现。除此之外,张锡纯有个观点:“阳明病当下,脉迟者,固可下,即脉不迟而又不数,亦可下,惟脉数至六至,则不可下,若强下之,病必不解,或加剧”。这里就很奇怪,按理说大承气汤证是实热证,脉就应该要数啊,为什么到了张锡纯这,脉迟倒是理所当然的,脉数反倒就不能下了呢?其实啊,伤寒论中压根就没讲过大承气汤证的脉是数的,我们看一看伤寒论里边的三张“大攻方”—大抵挡汤、大陷胸汤和大承气汤的脉象。124条大抵挡汤的脉是脉微而沉,135条大陷胸汤的脉是脉沉而紧,而大承气汤的脉是脉实、脉弦等,你看这几个方证都是热和有形的产物搏结,与水搏结是大陷胸汤,与瘀搏结是大抵挡汤,与燥屎搏结是大承气汤,因为热被病理产物束缚在内,所以脉就不应该数,这个很重要,因为条文描述的脉象肯定是最常见的,不会搞些特殊的脉象,所以张锡纯这个论点很有道理,大承气汤证若见到脉数的,可能就是有津枯的表现的。总结一下,就是说当大承气汤证见到“脉涩、脉短、脉数、目中不了了”,就要考虑是有津枯,不能单纯使用大承气汤。那到底怎么治呢?伤寒论没有给出治法,只写了一个“死”,但后世医家认为既然你是津枯的阳明证,那就在承气汤中加上养阴药,比如张锡纯提出白虎汤和承气汤合用,陶氏创立黄龙汤,即承气汤加人参、当归、地黄。吴鞠通在承气汤中加增液汤等等,都是在给人体补充津液,有可下之本,这些治法可以借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