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司东波,乔惠萍,李媛,张玉龙,王彦峰,褚亚红,张小强
宝鸡市中医医院 陕西省宝鸡市 721000
摘要:木椎槌击属于我国中医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可谓源远流长。经过后人的改进和优化,发展至今。木椎槌击可调达全身,平衡机体阴阳,改善脏器功能,充分发挥“气”的温煦、推动、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的功能。不仅有助于人体的保健,而且也有助于人体肺部的康复。本文即是针对宝鸡“木椎槌击”的功法进行论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木椎槌击;木棒;发展变迁;肺康复
1.追本溯源
“木椎槌击”功法属于中医传统功法中非药物疗法之一。最早专著有《黄帝岐伯按摩》《黄帝内经》中直接涉及论述按、摩等手法疗法的篇章在《素问》《灵枢》有30余篇,共40余条,导引及导引按跷、按摩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秦汉以前推拿理论初步形成时期,有了推拿工具“匕”“木椎”,推拿手法,如“槌”“摩”“按”“拊”等。《素问·血气形志篇》[1]明确地将按摩作为一种疗法、一门学科,明确提出了:“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灵枢·官能第七十三》中记载了对从事手法操作的人员有其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木椎功法治疗疾病理论基础可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长一寸六分,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该条明确提出以卵形器具为工具,用它按压分肉之间,达到既不会伤肌肉,又能泻除分肉间邪气的目的。而木椎作按摩器详细记载于《五十二病方》中,同时记载有挤压类与摩擦类两大手法,结合器具的手法有筑冲、采木椎,功法有:槌、按、摩、摹、靡(磨)等十余种。随着社会发展,该疗法由于简便、实用在民间广为流传,形成了保健、锻炼的系统性功法。明代木椎槌击功法发展达到成熟期,此时期“木椎槌击”,从木料选材、形状、尺寸、功法、应用详细记载于《易筋经》中。《易筋经 内壮论上卷 木了杵木槌说》[2]云:木杵、木槌皆用坚木为之,降真香为最佳,文楠紫檀次之,花梨、白檀、铁梨又次之。杵长六寸,中径五分,头圆尾尖,即为合式。槌长一尺,围圆四寸,把细顶粗,其粗之中处略高少许。其高处着肉,而两头尚有间空,是为合式”。《易筋经 内壮论上卷 石袋说》[3]:“木杵、木槌用于肉处,其骨缝之间悉宜石袋打之”,明确指出木杵、木槌用于击打。“木椎槌击”功法发展到清代称之为振梃法,《医宗金 鉴·正骨心法要旨·器具综论》[4]:“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傍,使气血 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其中振梃即为木棒,材质不定,用于槌打病变部位周围,促进气血流通,消肿止痛。清代·陈士铎[5]《石室秘录·卷四(御集)·动治法》也载木槌治病的方案,如:“两手之动,又不如是,必使两人反转病人之手在背;以木槌转棰之,棰至两臂酸麻,而后以汤药与之可愈。”而随着我国进入近代,由于历史原因,关于木椎器具、相应手法已几乎没有相关典籍记载。然而,这种中医传统功法流传至今,仍可于民间,其器具及其功法传承各有不同,四川已故名中医李仲愚杵针疗法属于员针范畴,仍有传承,而宝鸡木椎槌击与其大有不同,其来源传承更接近《易筋经》所记载。
2.发展演化
“木椎槌击”疗法是指采用优质木料特制的一种砭椎状工具,不刺入人体肌肤之内,通过一定的手法,循经刺激人体体表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达到治病强身、康复保健目的一种疗法。《黄帝内经·灵枢》提及九针“员针,长一寸六分,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为木椎槌击功法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见图一)。随后员针发展变化为铜杵(见图二)。随着社会进步以及推拿按摩的普及,《易筋经 内壮论上卷 木了杵木槌说》明确记载了木杵、木槌的形状、材质及治法(见图三)。木杵、木槌皆用坚木为之,降真香为最佳,文楠紫檀次之,花梨、白檀、铁梨又次之。杵长六寸,中径五分,头圆尾尖,即为合式。槌长一尺,围圆四寸,把细顶粗,其粗之中处略高少许。其高处着肉,而两头尚有间空,是为合式”。清朝发展形成振梃,即木棒。长尺半,圆如钱大。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傍,使气血 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见图四)。
宝鸡民间“木椎槌击”功法源于河北易水,由家族祖传的一门秘法,世代以“不立文字、心口相传”的方式在家族内部传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传承人李建民落户宝鸡,李建民先生从其祖父李忠全那里获得真传。李建民先生得此绝技后,刻苦钻研,潜心研究,并且结合自己掌握的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挖掘,深得木椎功法的精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同时,李先生改进木椎样式,便于更好地针对不同人体部位采用不同手法技艺。一套木椎包括两个工具(见图5):阳椎、阴椎各一把。两个椎体的形状不同,适用于人体不同的敲击部位。针对肌肉薄弱部位采用“虚槌法”敲皮不敲肉,肌肉肥厚部位采用“实槌法”锤肉不敲皮。该疗法无破皮伤肌之苦,患者易于接受。此外李老先生槌击取穴精当,以经络、俞募等为主穴,加之,采用不同的手法,敲击频次和轻重力度,以达到治病保健的功效。 吾师司东波教授与李老深交数年,亦师亦友,相互讨论研究医理,经过翻阅历史文献与医籍,为其功法命名为“木椎槌击”功法,而整理了一套适合临床康复应用的方案。
3.临床应用
中医肺康复理念在现代康复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以推拿、针刺、导引、呼吸训练等多重措施介入,使气得以肥腠理、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调达全身,平衡机体阴阳,改善脏器功能,充分发挥“气”的温煦、推动、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的功能。“木椎槌击”疗法作为推拿功法,其作用功效包括局部反应与整体效应两个方面。局部反应体现在对槌击部位(肺部)皮肤、肌肉、经脉甚至更深层次部位的影响;整体效应主要为局部槌击对全身状态的改善。呼吸系统疾病多因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久病反复肺络产生血脉瘀滞,肺脏温煦、防御、气化功能减低,邪气与瘀血客于筋肉之间。通过槌击、槌打的物理作用可将深层次的分肉 邪气排出体表。通过有节奏的槌击、槌打、震动,可将病邪拍出体表。久病必有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络脉瘀阻,木追槌击疗法可去宛陈莝,起到驱邪扶正的作用。槌击、槌打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扩张和通透性,促进代谢产物的排除,改善局部营养,最终“血脉和调,肌肉解利”。骨骼肌、膈肌功能障碍是COPD常见的肺内外表现,患者常表现为肌肉质量、肌纤维横切面积减少、膈肌、呼吸肌耐力和肌力下降 。木追槌击疗法可持续刺激经筋,改善肌肉机能。十二经筋是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维系周身为一体。槌击、槌打可以作为一种刺激源,刺激肺部所属经脉的经筋。同时加强呼吸肌兴奋性,提高呼吸肌弹性和肌肉耐力,预防呼吸肌肉萎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木追槌击疗法可通过经络传导和反射作用,调节神经平衡,改善内环境。槌击、槌打通过对人体局部的良性刺激,以经络传导和反射作用对相应脏腑和其他循经部位产生影响,调整并改善机体机能。以神经生理学观点,对局部的槌击、槌打配合功法导气、吐纳等,可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相应部位的兴奋,有助于患者整体心理状态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见: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194.
[2]达摩 易筋经洗髓经,见:易筋洗髓经附录,周稔丰.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4107-108.
[3]达摩 易筋经洗髓经,见:易筋洗髓经附录,周稔丰.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4108-109.
[4]吴 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5]清·陈士铎.著,张灿玾.等,点校,石室秘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6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