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羽
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金山区201514
【摘要】目的:分析2013年-2020年流行腮腺炎的病学特征,预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短期发病。方法:对2013年3月-2020年3月全国疾控系统中统计的10000例对象进行研究。结果:2018年-2020年的流行腮腺炎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18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结论:流行腮腺炎患者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呈现季节性以及儿童多发的特点,拟合的SARIMA模型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短期发病预测效果较好。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短期发病预测
引言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其临床表现为腮腺部肿痛,能够通过飞沫以及直接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而少年儿童就是流行腮腺炎都有主要感染人群,但流行性腮腺炎可以痊愈[1]。为了解流行腮腺炎特征以及变化,科学防控,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流腮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选取数据也采用随机原则。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流腮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统计并对比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年龄组成的流腮报告发病数等流行病学指标,利用现有的流行腮腺炎患者数据建立模型,通过模型来预测未来短期发病情况,同时采用绝对以及相对误差对结果进行核验,证明预测结果的科学合理性。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 Excel 对报告数据进行流行病学数据统计;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x2 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 2013年-2015年流行腮腺炎患者的发病率最高,约为10/1万,2020年发病率最低,约4/1万,自2015年后,流行腮腺炎发病情况明显进入平稳阶段,直到2020年,整体呈下降的趋势,数据之间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2 根据万例流行病腮腺炎患者的发病报告,通过对数据的详细分析,发现流行腮腺炎存在明显的季发性,在每年的3-6月以及11月-次年2月会出现明显的峰值,人数分别为5和3,占总数的四成左右,10月患者的数量最少。
2.1.3在流行腮腺炎发病统计过程中,5-10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总数的四成多;11-15岁少年的发病率约占总数的三成,而4岁以下的儿童患者约占总数的两成多,表明流行病患者的主要构成是儿童以及少年,尤其是初中以及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且在学校等聚集区发病的频率高。
2.2 发病预测
利用2013-2020年流行腮腺炎每月报告发病率数据,构建最优SARIMA模型,通过实践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发病趋势预测,利用该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将绝对以及相对误差进行拟合验证,效果好,结果得出2021年流行腮腺病发病率在11/1万左右,高峰期为6月以及12月左右。
3 讨论
据相关资料,流性腮腺炎是少年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同时也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病症[2]。本研究表明,2013年~2020年,流行腮腺炎发病率在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与全国流行腮腺炎发病率发展水平相当,自2008年以来,腮腺炎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以后,接种疫苗人数增多,发病降低。
由于流行腮腺炎的传染性极强,因此会出短暂的高发期,尤其是夏季和春季,这可能也与开学时间有关。虽然人们接种疫苗对降低流行腮腺炎发病率有关键作用,但由于部分人担心疫苗质量,犹豫不前。在腮腺炎发病群体中,大多都是18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因此,应该加强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降低流行腮腺炎发病率[3-4]。借助模型对往期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从而对未来的短期发病进行预测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有现实意义。
传染病的发病趋势预测是疾病防控的重要工作,同时也能够作为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理论。此次研究通过对数据的详细分析,对流行腮腺炎在不同季节以及短期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学校等流行病高发场所可根据相关结果,加强健康教育,同时,严查疫苗接种情况,避免大规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爆发。可以根据短期发病预测,在疫情可能爆发的时间,提前在学校等聚集场所开展相关的防疫工作,避免大规模的疫情爆发,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胡斌, 李瑞平, 高彩红,等. 2005-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J]. 疾病监测, 2021, 36(2):152-156.
[2]刘木子, 姜立坤, 闫明宇,等. 哈尔滨市2016-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20, 044(003):393-394.
[3]蒋蕊鞠, 殷琼洲, 徐明珏,等. 2004~2018年全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特征及重点防控人群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9, 021(005):441-444.
[4]方坚锐,郑蓥蓥,曾祥,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前后珠海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20,26(04):33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