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8期   作者:刘红林
[导读] 心悸是一种自觉症状,既是症状同时也是疾病
        刘红林
        (四川省西充县古楼镇卫生院,637200)

        心悸是一种自觉症状,既是症状同时也是疾病。患者常在过度劳累、兴奋激动、惊恐不安、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出现自我感觉心跳加快并且不能自主、惶惶不安,同时伴有左胸部心脏位置不适感、胸闷气短、心慌失眠等症状。症状轻的患者可于休息或平静后自行缓解,但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鉴于此,即使是症状轻的患者,若长时间出现心悸且不加以干预治疗,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在无形中与日俱下,因此不能对此病掉以轻心,以免延误病情。目前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心悸方面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少,并且中医在标本兼治的原则下,采取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众多。例如传统中药饮片汤剂、穴位贴敷中药、针灸及综合方法治疗心悸。
一、中药饮片汤剂治疗心悸
        中医运用传统中药饮片治疗疾病,就是运用中草药的气和味调解人体出现的气血阴阳的偏颇。那么心悸在中医辩证理论下的分型都有哪些呢?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气滞血瘀类型、气虚血瘀类型、脾胃虚弱类型。然后根据上述不同的证型,选用与其相对应的方剂进行对证治疗。下面我们详细谈一下关于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及其选用的方剂,以期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少许帮助。首先是气滞血瘀类型的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的运行不畅,气滞后继而导致气推动血液运行环节出现问题。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胸胁部位疼痛或胀满感、面色及唇色晦暗、舌苔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结、代、弦等。选用血府逐瘀汤,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的功效,方中的君药桃仁、红花活血行血,祛瘀止痛;臣药是川芎、赤芍、牛膝活血祛瘀;佐药当归、桔梗、柴胡、枳壳理气,气行则血行。十药甘草,合而用之,诸症可愈。其次是气虚血瘀类型的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虚导致气的推动能力弱,气虚则血运行无力,时间长之后则导致淤血产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气短乏力、动则益甚、舌质暗淡、脉细、弱涩。选用升解通瘀汤。方中黄芪补气;桔梗、升麻、柴胡理气;知母、党参、山茱萸、三棱、益母草活血。合而用之,诸症可愈。最后是脾胃虚弱类型的心悸,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体形羸弱消瘦、舌质淡、脉细数。选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方中黄芪、炙甘草党参补益;黄芩、黄连、生石膏泄阴火;柴胡、苍术、羌活、升麻理气健脾。上述方剂煎法为日一剂,煎2次混匀,早晚饭后分服。
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心悸
        穴位即针灸所讲的腧穴,是人体气血输注在体表的孔隙。中药穴位敷贴首选的中药可为白芥子、元胡、细辛等具有刺激性的中药,可以穿透皮肤吸收。穴位选取则可为位于胸背部的俞穴,例如:心俞、厥阴俞、膈俞、脾俞等,因其与脏腑关系密切,临床有相关研究表明,此法治疗心悸疗效显著。清代著名医学大家徐灵胎曾赞过此治病疗法,认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内外标本兼治。
三、针灸治疗心悸
        针灸亦是传统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灸治疗疾病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少,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运用针灸治疗心悸病,最常用的穴位内关,可以治疗多种类型的心悸。内关现在研究可治疗心律不齐、心绞痛等,位置处于前臂的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通常直刺0.5-1寸。《针灸甲乙经》言:“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其次常选穴位有膻中、神门、心俞、三阴交、厥阴俞、巨阙等,进行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操作方法则是:运用消毒棉球擦拭患处皮肤后,拿一次性无菌毫针进行针刺,至患者针刺处出现酸麻胀痛感后,留针15-20min后取针即可。
        总结:中医能够明显改善病人心悸症状,方法众多,除传统中药饮片汤剂、穴位贴敷中药、针灸及综合方法治疗心悸外,还可以采用耳穴压按、推拿按摩、拔罐等理疗方法改善心悸症状。鉴于此,推荐各位心悸病人选用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