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萍
峨眉山市双福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峨眉山 614213
肾炎又称为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局部水肿等症状,若患者临床不及时干预,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出现慢性肾衰竭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研究发展,肾小球肾炎治疗方法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肾炎患者的一般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针对肾炎患者分析患者患病原因,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给予药物治疗,针对原发性肾炎患者临床需采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作用于患者机体能够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应答,起到抗炎效果,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炎症反应,控制病情发展。针对继发性肾炎患者,还需要在患者治疗期间采用降压药物、降蛋白尿、利尿剂药物治疗,能够保护患者肾脏功能,延缓患者肾功能恶化情况,如临床常采用苯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尿蛋白含量,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病情发展。部分患者临床采用环孢素A药物资料,能够促使T淋巴细胞的早期活化,从而抑制诱导性T细胞活性,但并不会抑制T细胞,应用理想,但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患者长时间应用环孢素A会影响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此外药物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大,仅适用于急性肾炎患者,且需要控制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提高治疗安全性[1]。针对IgA肾炎患者,发病后患者机体肾小球容易出现微血栓形成,患者需联合采用抗凝剂治疗,如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常联合肝素药物治疗,一方面能够改善肾小球内血管凝血、血栓形成情况,同时还能够起到较高的抗炎效果,抑制炎症处白细胞、淋巴细胞生存,从而控制患者病情发展。
中医治疗,随着临床医疗水平发展,中医治疗在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治疗范围越来越广,中医上看肾炎属于“水肿”、“血尿”范畴,其疾病属本虚标实,多与肾虚、脏腑虚损、湿热瘀阻有关,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为小柴胡汤,其药方为柴胡30g、黄芪25g、黄芩20g、人参18g、半夏18g、生姜15g、炙甘草10g、大枣5枚.同时根据患者辨证情况加减治疗,能够起到抗炎杀菌、补血益气、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力,保护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效果[2]。
代替治疗,适用于终末期肾炎患者治疗,可采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免疫吸附等治疗方式,清除患者机体毒素、抗体情况,能够维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稳定,但患者治疗时间较长,生存质量明显降低。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终末期肾炎疾病患者,通过肾移植代替原病灶肾,能够避免长时间采用透析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但手术治疗后患者容易出现机体排斥情况,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治疗风险增大。
肾炎患者护理方法:
由于肾炎患者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情况,需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治疗内容,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满足患者临床护理需求,提高患者病情控制效果[3]。
健康指导,由于患者及家属对肾炎疾病无正确认识,发病后患者常伴随着紧张、恐慌、不安等不良情绪,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应激反应,导致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较低。护理人员需为患者针对性讲解疾病发生原因,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期间注意事项情况,为患者分发健康知识手册,促使患者提高自我护理意识,提高临床治疗护理配合度,以改善治疗效果。针对性不良情绪严重患者,需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解答患者及家属疾病疑惑,消除患者治疗顾虑,提高治疗信心。
环境护理,在患者治疗期间,需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治疗环境,能够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保持身心愉悦,促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提高治疗依从性。
生活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作息时间、保持正常的健康活动,禁止吸烟、饮酒,能够促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避免肾脏疾病诱发因素,降低疾病复发、恶化情况。
饮食护理,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临床饮食喜好,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饮食主要以低盐、低钠、高蛋白质食物为主,保持清淡饮食,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患者胃肠道负担。针对水肿患者,需严格控制患者钠盐摄入量,每日摄入量≤3g;针对尿毒症患者,还需要控制蛋白质涉入量,每日摄入量≤60g。同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康复情况,调整饮食计划,以保证患者机体营养水平。
综上所述,肾炎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肾功能障碍疾病,也是慢性肾衰竭疾病的先兆疾病,发病后,患者需及时就医治疗,根据病情发展情况给予对应治疗干预,抑制患者病情发展,在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以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董立明, 刘坤, 毕维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J]. 四川中医, 2016, 34(3):73-76.
[2]苟中富, 王建新, 刘思美,等. 加味小柴胡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尿蛋白、免疫功能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14(16):2448-2450.
[3]贾西姣, 张国胜.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护理应用中的效果[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32(1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