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以及营养摄入的主要方式,就是静脉输液。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细小且质地脆弱,这就加大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静脉留置针是临床上新生儿最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一旦出现输液外渗,很可能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本文围绕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输液外渗;预防措施
引言:新生儿群体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新生儿与母体分离时间短,皮肤薄嫩、敏感度低,血管纤维组织尚未发育完全,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易出现输液外渗,如果输液外渗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与处理,不仅会增加患儿的痛苦,还会推迟甚至中断原有的治疗,延长新生儿治疗的时间,新生儿家庭也将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当输液外渗严重时,新生儿的肢体可能会出现坏死,甚至还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因此,围绕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因素
(一)新生儿自身的风险因素
新生儿与母体分离的时间相对较短,其皮肤薄嫩、敏感度低,表皮疼痛感相对较不明感,血管。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原因,加大了新生儿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当新生儿出现输液外渗时,护理人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于恰当处理,就可能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二)药物风险因素
导致新生儿输液外渗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诱因就是药物因素,药物的渗透压、酸碱度等,都会诱发输液外渗。药物的渗透压是指在输液过程中使用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导致新生儿血管收缩、痉挛,进而引发输液外渗。药物的酸碱性主要是新生儿缺乏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当碳酸氢钠输入静脉后,二氧化碳积蓄在血管内,容易引发血管外渗。
(三)穿刺技术欠佳以及血管选择不恰当
无论是穿刺技术欠佳,还是血管选择不恰当,都会引发输液外渗。新生儿血管细小且质地脆弱,护理人员如果穿刺技术欠佳,就会出现血管被刺穿的情况,进而引发液体外渗,此外,护理人员在完成穿刺后,如果不能将静脉留置针进行妥善固定,就会引发留置针脱出、刺破血管的情况,进而发生液体外渗。由于新生儿的活动比较频繁,静脉留置针在留置与使用过程中,其软管与血管壁会产生摩擦,容易出现液体渗出血管壁的问题。如果静脉留置针长期留置在一根血管上,就会导致这一血管出现纤维化,进而出现闭塞性静脉炎,最终出现输液外渗情况。
(四)治疗因素
护理人员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留置针留置的天数,通常不能超过五天,如果超过五天,出现输液外渗的几率将大大增加。错误的封管方式会损伤血管壁,进而引发输液外渗。静脉输液治疗的持续时间、输液量、输液速度等因素均与输液外渗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五)感染因素及静脉炎因素
新生儿出现静脉留置针感染及静脉炎时,极易引发输液外渗。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是微生物侵袭而导致的静脉炎,还是其他物理、化学因素而导致的静脉炎,都会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进而造成新生儿局部组织出现炎性变化,甚至坏死。
二、预防及处理新生儿输液外渗的相关护理措施
(一)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说,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从事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人员,要认识到提升自身穿刺技能的重要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提升,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呼唤纠纷的发生率,所以,护理人员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要确保自身情绪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状态,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输液情况,特别是要严密观察输液部位是否有液体外渗、肿胀等情况。穿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无菌操作,避免因穿刺而引发感染。
(二)合理选择穿刺的血管
穿刺血管的合理选择,是穿刺成功的保证,护理人员要尽可能选择粗大的静脉作为穿刺的血管,一般不在足背、内踝位置进行静脉穿刺。相关研究结果限制,四肢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几率显著高于头皮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几率,所以,护理人员要首先选择头皮正中静脉作为穿刺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新生儿头皮血管不仅易于穿刺,还便于观察。
(三)护理人员要强化自身的穿刺技能
新生儿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穿刺技术的要求更高,护理工作人员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穿刺技能,才能不断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最大限度的保护新生儿的血管,降低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当护理人员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出现新生儿乱动而导致的针头脱落或血管被刺破等情况。
(四)合理进行输液外渗处理
当新生输液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是,若外渗液体为普通液体,护理人员要从留置针内对液体进行回收,然后将留置针拔出;当外渗液体属于血管活性药物时,要对留置针的注射部位进行及时更换,并用硫酸镁湿敷液体外渗所导致的皮肤红肿处;若外渗液体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时,护理人员要立即停止滴入,并用硫酸镁、地塞米松进行湿敷。
三、讨论
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以及营养摄入的主要方式,就是静脉输液。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细小且质地脆弱,新生儿静脉穿刺具有较高的难度,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用最多的静脉置管技术,就是静脉留置针。新生儿与母体分离时间短,皮肤薄嫩、敏感度低,血管纤维组织尚未发育完全,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易出现输液外渗,同时对外渗的不适应无法及时进行感觉。静脉药物治疗所使用的药物,在酸碱度、渗透压等方面都各具特点,这些因素也会引发输液外渗,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输液渗或处理输液外渗的方式错误,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局部组织的肿胀坏死等情况,甚至还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临床护理人员要认真分析并不断总结导致新生儿输液外渗风险的因素、预防措施、处理措施等,结合具体的输液外渗原因来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及责任心都要得到不断的强化,尽可能的减少新生儿输液外渗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黄晓睿,周文姬,肖苑红,周彩燕.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临床护理,2020,12(02):169-171.
[2]高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8):106.
[3]胡丽莉.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情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8,25(06):417-419.
[4]胡小梅,张国卫,王宏志,杨艳梅,陈开永,郑文丹,熊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03):54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