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阳
七台河市茄子河镇东河村卫生所 1546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效果。方法:筛选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信封法分组,分为单一组和结合组,各45例,分别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结合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后NIHSS评分,均少于单一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治疗后患者ADL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单一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
脑梗死是脑功能缺损症状综合征,属于常见脑血管疾病,通常预后较差,治疗后患者仍可存在多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筛选我院收治90例治疗后存在后遗症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脑梗死后遗症,药敏试验无过敏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类疾病,过敏体质,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认知障碍。按照信封法分组,分为单一组和结合组,各45例,单一组患者中有25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区间40-75岁,中位年龄(60.01±2.25)岁,后遗症病程区间1-4个月,病程均值(2.25±0.56)个月,后遗症类型:失语、口眼歪斜、肢体功能障碍分别为13例、14例、18例;结合组患者中有24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年龄区间41-75岁,中位年龄(60.05±2.28)岁,后遗症病程区间1-5个月,病程均值(2.28±0.60)个月,后遗症类型:失语、口眼歪斜、肢体功能障碍分别为12例、14例、19例。比较两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给予单一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口服50mg/次、1次/d剂量的阿司匹林,口服10mg/次、3次/d剂量的尼莫地平,口服20mg/次、1次/d剂量的尼莫地平,持续治疗3个月。
给予结合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同上,中医治疗采取补阳还五汤,组方:60g黄芪、20g当归、20g赤芍、20g牛膝、20g川穹、20g续断、15g熟地、10g石菖蒲、10g地龙、10g桂枝、10g红花、10g桃仁,辨证加减,口眼歪斜加僵蚕、全蝎、白附子,四肢僵硬加全写、蜈蚣、木瓜、乌梢蛇,语言不利加远志、郁金、石菖蒲,加水煎服,取汁300ml,分早晚服用,持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住院时间。②疗效。症状消失、生活自理,NIHSS评分下降超过90%为显效,症状改善,简单日常活动,NIHSS评分下降60%-90%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为无效。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取NIHSS评分标准,分值越高缺损越严重。④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分别采取FMA评分、ADL评分标准标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恢复越好,越可生活自理。
1.4统计学分析
窗体顶端
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窗体底端
2结果
2.1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结合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后NIHSS评分,均少于单一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患者(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神经内科疾病,预后不良,可导致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引起失语、肢体运动障碍、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降低治疗效果,影响患者生命质量[1]。
临床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通常采取保守疗法,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一般,患者后期康复效果不甚理想[2]。在中医学理论中,脑梗死后遗症属于“中风”范畴,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有关,应以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为主,补阳还五汤是治疗该病的经典方剂,其中有通络祛瘀、补益元气的黄芪,活血祛瘀,益气养血的川穹、当归、桃仁、赤芍、红花,滋阴养血、舒筋活络的牛膝、熟地,通经活络的地龙,开窍豁痰、通阳化气的石菖蒲、桂枝等药物,诸药合用共奏化瘀开窍、行气通络、益气养阴等功效[3]。本研究中,结合组患者住院时间(26.30±2.20)d,治疗后NIHSS评分(8.02±1.60)分,均少于单一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治疗后ADL评分(58.21±5.17)分、FMA评分(51.87±3.44)分,均高于单一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恢复。
【参考文献】
[1]班怀宗.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体会[J].人人健康,2020(14):285.
[2]曹娜,郭彦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效果观察[J].人人健康,2020(03):117.
[3]谢玙.脑梗死后遗症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4):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