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林图雅(1) 张海芳(2)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蒙医医院 心内科026000(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锡盟蒙医医院 临床药学科026000(2)
【摘要】目的:浅谈胸痛中心建设发展与管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发展与管理前后分别选择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将建设前视为对照组、建设后视为观察组,对比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院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期间100例患者临床疗效为86.00%,低于观察组临床疗效96.00%,组间数据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设发展与管理能够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率,并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胸痛中心;建设发展与管理;应用价值;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指的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准确、快速的诊断方式,并积极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治疗手段,准确的对胸痛患者进行分类,并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1-2]。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救治的关键所在是早期诊断、救治,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挽回患者生命[3-4]。胸痛中心的应用能够有效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目前我国的胸痛中心尚且处于建设阶段,为了能够尽量满足当前临床患者的需求,针对胸痛中心建设发展、管理提出相关建议,以下是详细内容。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间,在本院建设胸痛中心前后分别抽选出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设前视为对照组、建设后视为观察组。对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照组:54例男性、46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57岁至82岁,平均年龄:72.2±2.3岁;
观察组:55例男性、45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56岁到83岁,平均年龄:72.4±2.4岁。
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期间未开展胸痛中心,观察组期间建设胸痛中心,成立胸痛中心管委会,设置治疗组、宣传组、培训组、质控组、急诊组以及医院协作组,每季度开展质量控制与典型病例分析,持续改进胸痛中心工作内容[5]。
管理模式:由急诊科、心内科、心胸外科、介入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提供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医院添加相关辅助检查、诊断、治疗设备,各个科室均能够满足患者抢救需求,高度整合急诊科资源,在急诊科建立胸痛单元,院外、院内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达到急性胸痛患者院内外急救一体化模式,为患者提供无缝隙式治疗、护理一体化急救模式[6]。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64例、32例、4例,总有效率为96.00%;并发症发生率:6.00%(2例心衰、2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休克),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42±2.11(分);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总有效率为:65例、21例、14例,总有效率为86.00%,并发症发生率:18%(4例心衰、7例恶性心律失常、7例心源性休克),护理满意度为:81.40±2.45(分)。组间数据对比:P<0.05。
3 讨论
本院建设的胸痛中心是以急诊科作为核心,将急诊科医护人员作为主导,其他科室提供辅佐,建设全面、高效、智能、便捷的胸痛中心,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将其他资源有效整合,还能够通过调整院内外资源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管理,做到无缝衔接。通过整合设备、人力、物力资源,在急诊科建立胸痛单元后,保障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为患者做好鉴别、诊断、转移、分诊等多项工作,提供细节化、全面化、整体化护理服务,根据每位患者不同情况,提供准确无误的诊疗功能,及时给予抢救,挽回患者的生命[7-8]。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开展胸痛中心后,患者的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P<0.05。提示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急救措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建议各个医院参考相关临床经验,结合自身医院发展特色,建设合适的胸痛中心模式,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通欢.分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9):53-53.
[2]汪刚,侯旭敏,张晓丽,范小红.胸痛中心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模式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9,26(7):669-670.
[3]丁树琴,管佳慧.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5):653-655.
[4]刘汉,许飞.“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诊治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8,27(11):803-806.
[5]张婧婧,蒋颖,任国琴,王寅冰,万付梅.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9):144-145.
[6]周欣荣,赵倩,杨毅宁,陈铀,王燕,张雨晨,马翔,马依彤.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前救治效率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41(12):1465-1468.
[7]廖尚宇,张志广,廖富彪.二级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救治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3):35-37.
[8]王亦岚,雷雪贞,冯国和,吴红斌.胸痛诊治中心无缝隙管理模式探索[J].医院管理论坛,2017,34(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