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茹
吉林油田江北医院138000
摘要:目的:针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采集我院收治的190例急诊外科手术创伤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的40例当做研究对象,针对发生缺口感染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分离病原菌50株,其中包含20株兰阳性菌、16株革兰阴性菌、14株真菌。40例的单因素分析,切口感染和手术类型及时间、术后营养、抗菌药物、损伤位置密切关联,数据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手术类型和时间,术后营养、抗菌药物具备独立性的危险因素特点。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发的,因此,选择适宜的手术类型、缩减手术时间、控制术后感染和补充营养属于切口感染控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前言:作为医院中至关重要组成部分的急诊外科,急诊外科患者的特点一般就是疾病发生急、严重创伤的患者为主,创伤在外科中较为常见,通常是以突发性事故与病情为主,因此,患者若是住院,一定及时接受治疗。但患者治疗以后,因为伤口的卫生很差,导致伤口发生感染细菌侵入血液,出现重度感染,在因为急诊外科患者众多,疾病类型各不相同,致使急诊外科患者切口感染出现情况不断增加。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190例。患者男女比例100:90,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08±13.69)岁,创伤类型:上肢创伤98例,下肢创伤92例。就诊后,实施创伤、创口检查;并采用相应设备检查创伤程度。纳入标准:年龄18~66岁;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对本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经检查生命体征指标不稳定者;活动性感染者;恶性肿瘤者;糖尿病及高血压疾病史者;不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术后根据医师对患者切口感染愈合程度的观察,出院前采用调查问卷方法,针对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时间、营养补充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损伤部位等因素进行赋值。赋值情况见表1。
.png)
1.3观察指标
对4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染病原菌进行菌株分析,检测其菌株类型,并多方面对比分析其感染的主要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数据分析采用Y2检验,当数据比较差异P<0.05,表示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口感染病原菌的菌株分析
40例切口感染分离出病原菌菌株5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40%),包括:lo株(20%)金黄色、6株(12%)表皮及4株(8%)溶血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16株(32%),包括:8株(16%)鲍曼不动杆菌,3株(6%)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10%)大肠埃希菌;真菌14株(28%),包括6株(12%)白色、5株(10%)近光滑及3例(6%)热带念珠菌。
2.2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
对4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围手术期抗菌药及损伤部位与切口感染具有相关联系,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png)
由于切口感染作为外科手术后时常可见的并发症,所以临床症状主要以切口位置发脓,渗透脓液,剧烈瘙痒、热、红肿为主,加上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根据临床中不同情况、程度,其后果差异比较大,感染轻者出现切口感染,感染重者出现全身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甚至部分患者还会引发全身性感染、多项功能器官不全等症状。因此,临床中一旦发现切口感染,患者预后效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住院时间增长,医疗费用及患者承担的痛苦加重,甚至出现严重性护患争吵等纠纷问题。为此,加深对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是保障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降低住院总费用,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可知,手术类型、手术实践、术后营养情况及为手术所用的抗菌药物使用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本院提出,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围手术期护理、做好无菌操作管理及饮食护理等工作,以便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夏侯.抗感染治疗对降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0):143-145.
[2]古仲相,刘岳辉,周一波,乔沐,王亚明,肖永金.抗感染治疗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1):47-49.
[3]陈泽华,陈柳洁.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19):55-58.
[4]杨颖.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4):275-276.
[5]钟超.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0):4372-4373.
[6]李秀兵,李国梅,邓华余,邓文福,姚砚灿.急诊创伤清创缝合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分析与预防[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5):112-113.
[7]刘建文,洪学映,郑兴武,张金邦.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7):30-33.
[8]温学佳.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1):64-65.